第三百九十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2 / 2)
搞的中央调來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局第三书记,几乎成了他的办事员,教育和对外谈判,这两项工作基本上是由他亲自主抓,别人根本就插不上手,尽管总指挥和那位主席对于他的越权和独断专行,并沒有多说什么,也在一直支持他,
但是在教育上持续巨大投资,也多少让那位主管东北工业建设以及财经的党内经济专家,感觉到压力巨大,即便眼下有美国人的部分贷款也好、援助也罢,但在战时首先要保障的浩大军费开资,已经让东北根据地的经济多少有些不堪重荷,
在几经苦战之后,抗联眼下控制的地区,面积虽然占据了东北大部分,但是整个东北精华的南满,还是控制在关东军手中,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区为主,政府的财政來源稀少,是眼下抗联根据地主要的情况,
在加上中国历史上,即便当年洋务运动也赶不上,几乎可以用开天辟地來形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还有战场上那些被打烂的城市重建,铁路线与公路线的维修,机场的建设,东北人民政府的财政,几乎年年都是一片通红的赤字,
如果不是眼下美国每年给的那笔贷款,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在眼下又增加这么大一笔教育经费支出,更是压的财政喘不过气來,眼下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几乎沒有比军费少太多,这还是全军供给制,如果实行薪金制,恐怕东北的财政早就破产了,
尽管那位主席曾经多次找过杨震,希望能削减一些留学生数量,哪怕是眼下暂时减少一部分,让东北经济喘口气,等到目前的工厂都投入正常运转,投入数量略微减少一部分之后,他想增加多少都沒有问題,
但最终杨震还是说服了他,非但沒有减少留学生的选派人数,在从四二年开始,反倒是每年数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础上,改为翻两番,用杨震的话來说,只要苏联人接收,就尽肯能多派,无论是学什么,只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暂时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发动机专业也要派人学,苏联人用二十多年实现了工业化,咱们现在虽说还沒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为不远将來的全国工业化进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础,
也正是对教育的如此重视,所以对此次苏联大学东迁,杨震看的相当重,只要苏联人同意这些学校对中苏两国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同等对待,他这个第二书记就坚决支持,尽管他明知道这几万苏联大学师生抵达东北之后,会带來多大的负担,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杨震与那位老资格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了下來,中央也特地从陕北,拨过來一千两黄金、十万银元,而这笔经费几乎是今年山东军区,从招远金矿为中央筹措的经费七成,外加中央从东北局上缴的经费之中结余的全部,
中央还将延安自然科学院,所有的学生连同稀少的教师一同都转到东北來,同时协调各个根据地选拔学生,只要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尽可能的选送东北,沦陷区的类似学生,只要能够动员出來也要尽可能多的选送东北,
苏联人在国内物资匮乏,出于减轻国内负担以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物资,用于前线的想法,也严格的履行了协议,甚至不管中国方面负担的情况之下,还超额完成了当初的协议,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做了一定的手脚,
比如说四三年迁移过來的几所大学,以文学、农学、医学,以及部分工科和师范类为主,
真正搞基础研究的理科,大部分还是放在了国内,这样苏联人即减轻了国内的负担,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可能的人才外流,
但不管怎么说,也给了杨震借窝下蛋的机会,而且也算是天随人愿,可能是苏联人认为他们的中国同志,不会在这个时候培养根本沒有用处的造船技术人员,此次全部迁移到东北上课的唯一一所苏联大学,正好是专门培养造船行业的列宁格勒造船工学院,
在四二年这所大学迁移到东北之后,杨震第一时间便组织了一批已经完成俄语进修的学生报考,结果在战争年代,因为一切保障前线,而苏德战争又是以陆战为主,从四一年开始就沒有招生,前几届的在校生又很多去了前线,而显得空荡荡的这所学院在一次被塞满的时候,里面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中国人为主,
沒办法第一年抗联就选送了一千二百名本科学生,九十多名研究生,这么一下來,这所苏联造船学院除了教授是苏联人之外,学生中国人反倒是占了六成,而且每个学生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特等教育,因为该校现在师资力量异常的充沛,可以做到五十名学生,配备两到三个教授级人物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