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开眼(1 / 2)
一周之后,宁卫民的“坛宫”饭庄如期接待了为数六十人。
由皮尔卡顿的外籍团队和法兰西大使馆官员,极其家属组成的特殊客人。
这不仅是“坛宫”饭庄第一次承办正式宴会。
而且也是一次让外事部门和区政府非常重视的“政治任务”。
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无论饭庄,还是官方,对此都相当重视。
为确保此事顺利,宁卫民不但和“张大勺”精心制定了菜单,准备好了最好的食材、酒水。
并且还进行了优中选优的选拔,对选出来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特殊培训。
当天还由常静师傅、庞师傅和艾师傅共同坐镇后厨,为这些法国客人进行烹饪。
甚至为了全力以赴不分心,就连便民业务宁卫民都叫停了。
无论一楼的点心店,还是对公园游客销售的“宫廷小吃套餐”。
只有在宴请结束后,法国客人满意离去,才能恢复正常的供给。
同样的,京城旅游局、卫生局、甚至是国家安全部门,也很重视。
这些政府部门,都派来了专人监督工作,对饭庄环境进行反复检查。
预定就餐时间是9月23日的午间十一点。
这天还恰巧是秋分,天气爽朗,蓝天白云。
从早上十点半起,天坛北路的前后左右,就已被分局的警力布控、戒严,并有交警负责协调交通。
天坛公园还专为此时临时封闭了北门,北门的入口处,作为临时的停车场。
这更是声势浩大,面子十足。
所以当时间逐渐临近,看到一辆辆挂着黑牌的轿车开到天坛北门之下。
许多金发碧眼,衣装讲究的法国人先后从车上下来,穿过已经被封锁马路,鱼贯而入“天坛饭庄”时。
提前就侯在这里,占据了有利位置的中外记者们。
立刻跟比赛似的,毫不吝惜胶卷、录像带似的,一通狂拍、狂录啊。
道路两旁至少汇集了好几千看热闹的京城老百姓和过路行人。
也全都不眨眼,伸头探脑的看着。
说实话,连这帮法国客人都没想到今天赴宴需要面对这么大的阵仗,很有点茫然无措。
但毕竟外国人是爱张扬的,吃惊之余也不免兴奋。
许多人都来了精神头,频频跟路边的人们招手。
就这场面,毫不夸张的说,就跟在这里要举行什么国际影展和国际时装秀似的。
那是相当轰动啊!
事后,看到这一幕的许多人都把这件事当成跟旁人炫耀的话题。
认为有幸长了见识,是不亚于亲眼看到大明星的荣幸。
但实话实说,真正长了见识的其实是这帮来自于法兰西的老外们。
因为他们还从未在如此独具匠心,具有美学深度的中餐厅吃过饭。
乍一走进饭庄大门,他们就如同遭遇到了一场华夏文明的洗礼,眼睛根本都不够使的了。
“坛宫”的一桌、一器、一壁画、一灯饰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华夏风情。
到了二楼真正的营业区域,他们那种瞠目结舌,呆头呆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更加严重。
说起来,一点都不亚于国人第一次看到服装秀时不敢置信的样子。
被允许随同而入,在宴会之前拍些照片的法新社和路透社记者,同样遭遇了一场精神冲击。
他们居然把镜头从客人身上转向了饭庄的装修和铺陈。
就连皮尔?卡顿本人都情不自禁的对这些记者发出炫耀似的惊叹。
“这就是我说的东方奇迹!超乎想象!太美了!不是吗?”
确实,对于这些初次近距离感受华夏文明细致之美,传统工艺美术之精彩的法兰西客人来说。
他们的预期和事先的想象完全被颠覆了。
正在经历的事儿,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真实的梦境。
无论是精美的器物,古典的木器,奢华的铺陈,复古的壁画,都显示出浓郁的东方风情。
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历史时光之中。
事实上,宴会没能在十一点整按计划开席。
由于来宾们情不自禁地逛了起来,都要把饭庄所有区域一一看过后才入席。
宴会不得不因此顺延了二十分钟。
但更让这些宾客们感到震撼的还在后面。
因为这天“坛宫”准备的菜式,也让他们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博大精深的华夏美食,味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感受。
没有人感到文化上的隔阂,也没有人感到用餐习惯的不适应。
他们只感到惊喜和奇妙,并且深深为之倾倒,终身难忘。
敢情由于在皮尔?卡顿工作的原因,和法国人打交道久了,宁卫民相当了解西方人的用餐习惯,有诸多和中餐不同之处。
一是西餐是分餐制,不共食。
不但使用刀叉,且大部分人认为熟练掌握筷子的用餐技术是一件难事。
二就是西方人字典里并没有“包厢”这个词。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吃饭,偏偏要找个独立的房间与其他人隔绝开来。
三就是烹而无割,西餐肉菜多是大块儿,无所谓切。
四是西餐菜样太少,不外乎一汤,两三道菜,一道点心,咖啡、水果而已。
五是西餐先和汤后吃菜,且酒水与面饭同吃,一面饮酒一面吃。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法国客人对中餐截然相反用餐习惯的不适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