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马上要出版了?(1 / 2)
杨降坐在窗下的小书桌前,仔细阅读着用小铁夹子夹好的译稿。</p>
从开头第一篇诗作起,她便被聂子航的译文惊讶到了:</p>
“他的戏我们都看过,他真够短寿。”</p>
“好象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p>
1950年出版的各项译本里,这句未及天年曾被翻译成不待正寝。</p>
然而,结合《唐璜》的整篇故事能知道,聂子航的这一译,显然更加符合唐-璜的经历。</p>
愈是细处,愈能见译者的功底深浅。</p>
当她翻到第二篇时,惊讶则更甚了。</p>
整个第二诗篇出现了非常多的人名,除了拿破仑与杜莫埃,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什么刽子手坎伯兰格朗贝,都是十分生疏的名字。</p>
而聂子航却将可考名姓一一标下注脚,在每篇诗作的结尾处写下了简短介绍。</p>
其中用心,自然可见一斑。</p>
而全篇所具有的韵律美与格调美,在阅读起来时几乎不显阻塞,虽有几处小错误,但都是句式排列等无伤大雅的问题。</p>
另一边,聂子航得到了杨降先生的允许,正在浏览《堂吉诃德》的翻译手稿。</p>
1978年,由杨降译作的《堂吉诃德》中译本无疑是最为经典的几部译作之一,倘若大胆一点,甚至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取缔。</p>
略微泛黄的几张译稿上,仍然保留着杨降的手改痕迹。</p>
他一面读着,只觉受益匪浅:大师不愧是大师,在翻译这条道路上,仍然与研学前辈们有着不小的差距。</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