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死亡基建和契约(1 / 2)
第4章死亡基建和契约
在高寒和湿热的帝国北疆和南疆有一种契约被后世称为死亡契约,签约的甲方是各个加入帝国的原始部族和原住民,乙方则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建筑公司和开发商。契约的内容是雇佣这些劳动力从事各种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施工,待遇绝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伤亡也很高。
由于质量和工期的高要求,这些公司从帝国政斧和殖民地政斧承接工程的时候不能转包给其他人,所以只有走人海战术的老路子。帝国本土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各个工程当地的原住民雇佣价格高出十倍也不止,加上运输本土工程队往返的船票和食宿等额外开支,雇佣一个本土的工人起码可以雇佣30个当地土著了。
绝大部分的殖民地和海外领的建筑公司都是本土控股的子公司,为了赚钱和扩大市场,雇佣当地劳动力和土著就成为了传统,底层的苦力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几乎全部都是土著在干,要想签合同还要找公民或自由民担保或推荐,一个月得到的薪资也只够买十斤盐或者5斤糖的(这在土著眼中是极高的收入,盐和糖拿回部落可以换到数百倍的粮食水果或者十张上等生皮革)。而大大小小的包工头大多都是来自本土的公民,下面的领班和技术人员也大多是归化民和考核通过的自由民,薪资待遇就高得多了。干满一年学了点技术收入还能翻几番,几年下来就能成为同族羡慕嫉妒恨的上等人了。
虽然帝国没有公开的歧视这些并入版图的原始部族和异族,但是就业机会上的门槛是无可避免的,不是熟练工根本没机会摸那些工具和设备,更别想参与到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中来分享文明发展的成果,过上衣食无忧的文明生活。
一块生火用的打火石就能引发血案的部族争端实在是让受过文明熏陶的人,哪怕只有一天的人接受,所以大批见过殖民地港口城市繁华的原住民义无反顾的参与到建设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当帝国宣布保护原住民和新拓展三级国土内的部族财产后,这种雇佣的规模更上了一个台阶。每天大把的无所事事的土著在雇佣劳动力的市场个自然形成的聚集点等待雇主的挑选,而最走俏的自然是会汉语的翻译了。每个学会汉语的原住民中的精英,收入最低都是不会汉语的同族的十倍。一个翻译起码可以安排一百个人的工作,一些简单的搬运、包装、挖土、填埋水塘、伐树、挑水等杂活也不必学会汉语,翻译做好安排就能胜任。
至于各种危险或者伤亡率搞的工作也不可能由姓命精贵的汉人来做,尤其是矿工和修建公路高楼等需要和炸药爆炸、土石埋没、过度劳累等危险事故亲密接触的工作机几乎全部都是开化民来承担。
这些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施工的工程全部都是死亡契约的最爱。要利润不要人命的刚刚从农耕社会走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资本家们肯定是不会签劳保协议或者给这些原住民工人买保险了。当若干年后的历史学家统计横贯横断山脉,从大理到东印度的波罗王国高级公路就是牺牲了7000多沿线各族雇佣工人的生命建成的。在充满沼泽湿地和蛇虫毒物的热带丛林和白雪覆盖的山脉之间打通一条道路自然是极为困难的,在山涧架桥铺路到没死什么人,关键是环境导致的疾病最要命。高寒山区的缺氧低温和山谷中的闷热潮湿交替折磨着施工队伍,就是本地生活的原住民也受不了频繁的上山下山的搬运和高强度的施工工作。在施工期间平均每个月抬下山的病号就不下200人,受制于落后的医疗条件,重病不治的起码有四分之一。
在北方,东起海参崴,西至葱岭的北疆大动脉——国家级高速公路1001国道就有各个少数民族劳工的血泪。你情我愿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很正常,但是由于赶工期和大型设备不足,单靠肩挑手抗的人海战术的确伤亡很大。复杂恶劣多变的施工环境很是不让南疆,分段施工的系统整合虽然很快,但是也很烧钱。在筹建时公开发行的2000万建设国债连一半的路都修不起来,为了省钱,穿越众也只能一再的降低雇佣标准和劳保标准。什么童工女工齐上阵,赤手空拳在沙漠里搬石头,大量的使用规格更低的混凝土或建材建设地势比较平坦的支线道路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