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人才下海与一亿中产(1 / 2)

加入书签

 康熙年间竟然可以养活1亿人口?这简直就是人口的灾难。从粉饰太平的角度讲,土豆、玉米、废除人丁税和白银的持续流入都对顺治到乾隆时期的人口增长贡献很大。但是这种增长是数量的增长,而绝无质量的增长。从英国人的中国见闻来看,明末到嘉庆年间,人口的数量走了一个v字形,而质量几乎走了一个l型。

这种发展模式没有意义,几乎就是原地踏步,很容易被其他稍有速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越。

在纯农耕社会,土地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人力是第二位的要素,获得土地和多生子女才是家庭和组织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在资本社会,技术和资本才是最重要的要素。

穿越众不缺技术,也不缺资本,而是最缺使用两者的人才。一亿多相对周边国家很富裕的农民再怎么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也不可能抵抗工业社会的进攻,哪怕这个敌人只有十万人口。

李基等人对人才的需求简直达到疯狂的程度,只要通过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的年轻人全部都给予十倍于富农的年收入。按照一户一等主户年收入相当于500辰基钱的种植业收入,一个取得建筑监理或设计资格证的实习监理或助理设计员,一年的收入就可以拿到数千辰基钱,加上工作单位的分红和员工期权激励,破万也不是不可能。

北方地区商业贸易的关键网点店伙计,一年都可以拿到700辰基钱的工钱,要是出色的完成年度考核还能拿到相当于一半工钱的奖金,每加一级职称就能加50%的收入,如果拿到顶级的10级职称,那就是40倍的收入。一个10级技工的收入是1级技工的40倍十分合理。没有任何人有可能质疑。因为一个10级技工不仅仅需要10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还要有专利和重大发明创造的奖项,除了要求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级别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也要达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