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曼尼普尔(下)(1 / 2)

加入书签

 自中**队奇袭并收复藏南,印军在东北部做的各种部署并没有随着局势改变而发生多么贴近实际情况的改变。印军东部司令部第33军在藏南遭受了重创,其中第17山地师基本编制可以撤销了,当地的边境部队、武装警察等也损失极为惨重。印军东部司令部不得不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调第-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力量从第二线直接提到东北部直面中**队。但由于中**队是从北方和东方两个方向同时进军的,印军正好处于突出部上,便遭受到了极大的防御压力。

印军之所以将第-军、第4军主要部署在西孟加拉湾附近,比较远离东北部的边境地区,也是有自己深层的考虑的。印度认为,与中国人作战,中**队的主要作战思想并不是“夺取阿鲁纳恰尔邦”,而是以歼灭印军有生力量为主的。不得不说这个刻板印象既来源于196年中印战争,也来源于pla在解放前的种种表现上。为了避免印军被pla上演第一次中印战争时期的那种穿插包围战术,印军决定部署更多部队在后方第二线,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从而抵消一定的中国plar勺穿插包围的战术效果。

不过也就是这样的部署使得印军在初期面对中国奇袭藏南时,发现自己部署在前沿的兵力捉襟见肘。中国空降兵一个集团军外加西藏军区的一些机步旅总数也就是6万人的部队,在击败印军后,牢牢占据了藏南,同时印军还骇然发现,自己居然一时之间没法抽调起更多的部队进行反攻,失败也让印军投鼠忌器,第4军在看到第33军丢掉了一整个第17山地师之后,甚至指挥部都从临近藏南的提斯浦尔后撤梅加拉亚邦的西隆。

缺乏勇气的印军并没有立即发动更多地部队趁中**队立足未稳地时候反攻藏南,而是消极地等待着莫桑比克海峡战役的结果,希望美军能够在海上击败中国舰队,打通从南非到印度的航线,带来更多的北约士兵,帮助印度将中国人击败。可是事与愿违,印度没有等来美国舰队的胜利消息,中国人捍卫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制霸地位,而印度人仍旧只能苦苦支撑着与中国人进行周旋。

印度没有等来美国的援军,却等来了中国的“援军”。在经历了军事编制改革之后,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在云南完成了集结,浩浩荡荡地经缅甸开赴印度东北,发起了对印度东北邦的大规模作战。

不仅如此,缅甸也在这个时候宣布履行自己的上和组织成员国的共同防卫义务,派出了三个中械轻型机步旅协同中**队进行军事行动,缅甸独立以来整体政局比较稳定,发展也很迅速。在中国的协助下对于毒品种植进行了扫荡之后,建立了以宝石开采加工、热带种植、劳动密集工业等产业为主的经济。经济有起色后,缅甸也着手建立了比较中国化的军队,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不过在这样的战争中,他们也基本上就起仆从军的作用,不太可能出现在正面第一线战场。

印军四散在整个东北地区约2万印军地面部队,将面临来自中国、缅甸、甚至此时还憋着坏没有宣布的孟加拉国,总数约40万人的攻击,情况已经到了无比危急的地步。

为了挽救自己的灭国危机,印度已经开始将自己的预备役组织起来,以相对有经验的士兵为种子,大量招募印度青年加入军队,甚至东部军区的胜败已经不在印度政府的考虑之内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在东北地区坚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将中**队挡在西里古里走廊之外。

印军打算用这个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度武装起至少20万士兵,让中国侵略者陷入咖喱和牛粪混合香的人海战术之中。且不论人海战术对于现代战争还有怎样的作用,但至少有更多的军队会让印度人更加有底。

印度即便是做了这样的打算,而且想得也非常好,但是志大才疏的印度人却缺乏细致而完善的具体部署细节以支撑他们的整个战略意图,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东北的各种部署一团混乱,明知道缅甸是中国盟国,却对于中国从更为平坦而有更多更完善公路突破的东部,防御相对松懈。

中国第6集团军突破了边境的山地地区,进入到平坦的低原谷地的时候,更加的如鱼得水了。而印军在低地地区防御的仅有第4军第2l山地师、第33军第2山地师的各一部,兵员规模不足2万人,而且由于主要是山地师,缺乏必要的重型装备,更严重的是缺少战车和坦克,也没有多少反装甲的武器。

六十五集团军乘胜追击,组织了三次装甲冲锋,凑起各合成营的99式主战坦克,形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就这样在空地火力的掩护下,生吃印度缺少机动性、规模也不够大的两个山地师部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