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坐不住了(2 / 2)
简而言之,商业上的成功经常不等同于疗效有明显提高。
目前而言,国内确实需要鼓励公司开发优于现有药品疗效的新药,而不是开发仅仅比安慰剂好一点儿的药。因此也有学者建议由公共机构如美国的国家卫生研究所赞助进行读力的临床试验,这样可以和现有治疗方法进行优势和风险的比较,公共赞助的试验也可以为厂商减少成本和风险,并通过减少高成本的障碍来提高小厂的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
“现在政斧方面对于新药的审批可以说是彻底放开了,每年面世的新药怕是不下两万种,但是其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新药的,怕是连一百种都没有,其他的都是一些改换包装之后就以新名字上市的老药而已。”范无病提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对沈盈说道,“比如说电视广告上经常出现的那几种药品,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感冒冲剂的升级版,或者根本就是同样的东西改换了包装方式,在疗效上不但没有进步,或者还有所降低,但是售价就高出了原先产品的几倍或者几十倍以上,这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范无病很清楚,针对当前国内创新药研发的企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基础研究没跟上等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依靠政斧方面是不行的,说不得也只有自己来做一些事情了。
而要在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首先要造就一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首先应解决的就是对从事应用基础和开发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问题,探索无形资产入股时科学家的期权、股权问题,这里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和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
毕竟创新药物的研发最终要走向市场,除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外,还必须造就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
除了要解决人才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了,为创新药的成功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斧均把主要资金用于支持基础研究,而应用基础及开发研究的经费主要由企业投入,在创新药的研发上亦是如此。
但是国内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原因,占目前主导地位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尚难以成为创新主体。一般情况下,目前这类企业能斥巨资进行原始创新药研发的实力仍有不足。
因此在现阶段,尽快把各研究院所多年积累的成果推向产业化,设定一些产业化的重大专项加以支持是必要的。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和有效建立,一批企业的投入实力增强,企业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范无病不过是将这一条路给提前走了出来,以尽快增强国内创新药品的研发力度,不至于落后外国同行们太多。
新技术已成为新药研发的出发点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跟踪前沿关键技术对于研发创新药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人类基因组的最新成果,将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组合化学及高通量筛选等药物研究高新技术整合在一起,建立创新药物发现的平台,在多种与重要疾病相关的靶蛋白体系中进行实践,这是一条很好的思路。
新药研发其实也是一套系统工程,引导集中创制新药高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群体的形成,完善创新药研发体系,同时加强关键瓶颈技术平台的建设,如制剂技术、药代平台等,这都不是现在的国企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是随后的事情就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了,在看到范氏投资集团似乎对于收购海州医药集团没有多大兴趣之后,海州医药集团的干部和职工们都感到非常失望,毕竟现在海州医药集团的现状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再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话,怕是很快就撑不住了。
所谓的年销售额过百亿之类的话,不过是说说而已,此时集团的利润一直在下降,负债率一直在升高,想来再无突破的话,明年大家都要去喝西北风去了。
先前范氏投资集团有收购意向的时候,作为海州医药集团的员工们是千肯万肯的,因为大家都了解过,被范氏所收购的各大企业,如今员工的生活水平都是在当地具有优势地位的,海州医药集团如果被范氏成功收购,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例外。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收购案居然被中央部委给喊停了,大家的一片心思化成了泡影,真是让人接受不了,眼看着集团最不惹人待见的研发部门给单另出去,很多人是感到高兴的,以为终于甩出去一个大包袱。
可范氏投资集团居然收购了读力出去的海州新药研究院,这又让人大跌眼镜,相对于需要大量投入支持资金的新药研究院,生产企业可是直接能够创收的一部分啊?!
范氏的想法,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的。
不过在通过内部关系确认了目前范氏对于海州医药集团的收购案不再感兴趣之后,海州医药集团的大部分员工都感到有些愤怒,认为是中央部委的不作为使得自己面临的风险加大了,万一海州医药集团明年因此而倒闭,自己这些人不都是要下岗了吗?
领导们固然可以事先脱身,异地任职,但是自己这些人还能有什么活路呢?作为已经专业化的技术工人们,实际上是这个社会中最底层的存在,离了自己可以为之效力的企业,还能找到什么工作呢?
因此,海州医药集团的员工们组织了多达两百人的请愿队伍,直接上京城了,当然,打出来的旗号是旅游团。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