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打破低水平的技术垄断(1 / 2)
范无病在上海举办的记者招待会过了不到两天,会上他的讲话就传遍了全国,他这一番话,大概是近几年来火药味儿最浓烈的一次国内企业家公开表示自己的观点,因此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以至于,朱老板亲自打电话过来,询问具体的情况,毕竟报纸上面写的一些话语都是断章取义的,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当时他的心情和用意。
但是对于高层而言,突然见到范无病的这些言辞,还是吃了一惊的。
“你那个开矿论,似乎挺有意思的,还有你那个关于资本积累的话,这会儿说出来好像有点儿不合时宜,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眼光敏锐的,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朱老板对范无病说道,“最近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不妨说出来听一听,对我们的工作也是有所启发的。”
“唉,提这个干嘛,没心思。前一段儿听了一个顺口溜,感觉有点儿意思,念给你听听吧。”范无病倒是有点儿意兴阑珊的样子,不过朱老板特意打过电话来问,他也不好意思推掉,于是就说道,“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没兑现。”
听了这个顺口溜儿,朱老板有点儿哭笑不得地说道,“什么地方听来的顺口溜儿,这不是给我心里面添堵吗?”
事实上,朱老板也知道这顺口溜儿还是比较实在的,官场上一向是讲究瞒上欺下,所以一层一层往上骗,这事儿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就好像是每年搞的那个文明卫生城市验收工作一样,就是村里应付乡里,乡里应付县里,县里应付市里,市里应付省里,省里自然就是应付中央了。
倒不是说这其中就一定存在骗局什么的,但是在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上面,检查期间跟平时的待遇肯定是不同的,仅仅是洒水车出现的频率就要多出好多倍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什么粉刷修缮新增设备有多少。
范无病倒是也不好意思再给朱老板添堵,毕竟为大国政者也不是好做的,于是他就提起了自己的汽车工业的事情。
朱老板听了范无病的基本思路描述之后,倒是认真地考虑了一番,然后才说道,“你这么一搞的话,怕是那几个合资厂子都没有活路了。”
现在国内的汽车厂子,主要就是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什么的最有实力,其他也有一些小厂子,但是实力都不济,因此朱老板倒是有点儿担心范无病这么一搞,把大家的饭碗都给砸掉了。
事实上朱老板对于轿车技术的国产化是非常关心的,从一九八一年批准和德国大合资到一九八三年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制造厂组装成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组装桑塔纳就像移植一棵树,相对容易,生产桑塔纳就像要把长成这棵树的土壤,也就是构成轿车的所有高质量零部件配套体系移植到中国。
直到八十年代末,桑塔纳国产化成功,才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土壤开始形成,为中国轿车后来的突破和成功铸就的行业根基。
当年,上海大众干了两年多,国产化才不到百分之三,就是收放机、轮胎、标牌和天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上海大众一位中方总经理跳楼身亡,上海大众受到上至中央和全国,下至地方和行业的高度关注。
当时国家外汇非常紧缺,桑塔纳起步是靠ckd散件组装。当时组装一台桑塔纳要用一万美金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如果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早曰实现国产化,大量节省外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既现实又非常严峻。
然而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为卡车配套的多,从未干过轿车配套,而桑塔纳是七十年代初德国最新的轿车技术,国内的技术差距要落后许多年。当时德国记者来上海采访时回去报道说,这将是一个失败的记录。面对桑车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近于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不少为桑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都需要引进技术或搞合资才能适应。
由于桑车零部件国产化难度大,一汽、二汽这些大厂都打退堂鼓。发动机缸体和曲轴的铸锻件毛坯,本以为一些大厂能干得了的,干了两三年还是拿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国产化标准可以偏离,结合国情可以有过渡标准。把坚持德国标准当作替外方说话,是帮助老外卡中国人。
八七年的时候,朱老板在上海听取桑塔纳国产化的汇报工作,他说桑塔纳国产化要百分之百合格,降低一点儿都不行。他提出建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调动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合作的积极姓,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
后来回过头去再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平台资源发展起来了,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零部件的小巨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