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此生此夜不长好(一)(1 / 2)

加入书签

 前方战火依旧,而看似平静的辽阳京中,亦是暗潮汹涌。

自政太子被废,谨安皇后幽禁于凤仪殿之后,龙氏一脉在朝中的气焰似有所敛。因此一部分朝臣以为后党大势已去,提出应废龙皇后而另立新后;可有人则认为,龙皇后虽然纵子行凶,有辱圣尊,但皇后乃一国之母,不可仓促行事,废立之事应慎重商议后再做决定。

双方争论中,太后提出了一个折中之法,即九月之中广开后宫,替皇上采纳秀女,从中择贤。

懿旨颁下的第二天,更听说入宫秀女中有护国公龙家的小女龙曼儿。这宫里头的妃嫔都是些玲珑七窍的人儿,怎么不明白太后的意思?因此中宫的凤仪殿越发门庭冷落,除了例行的请安之礼,再没有人愿意多去一回。

就在后宫女子为九月选秀一事愁肠百结的时候,西宫的周淑妃却很安静。自从妹妹周露死后,她似乎把平日明快不羁的性子都丢了,每天就在含霖殿里侍弄爱儿,并不与人多做口舌。

七月初,京中渐渐流传出了一些奇怪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涉及了被视为禁忌的前朝逸闻,半真半假有凭有据。等流言穿到皇帝耳中的时候,“燮羽”这两个在当世听来甚为陌生的字眼,已经传遍了京城的街头巷尾,覆水难收认,这些故事原本是由北市天桥一位说书先生最先说起,如今这说书先生早已不见踪影,但流言却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甚至还有人称,曾亲眼见到了故事里白盔白甲的燮羽士兵。正在郊野的荒原里纵马飞驰。

有道是“异相现,天道换”。到了七月末,随着燮羽的故事日嚣尘上,流言已演变成对当朝天子不利的猜测。裕德帝为了堵上悠悠众口,终采取了强势的镇压手段。吩咐将宗人府暗访捉拿地一批散播流言的百姓,关的关,杀的杀,人头悬于菜市口三日示众。如此这般,才将沸沸而起的传言平息了下去。

到了八月,边关的捷报接连传来。征北军在何倥偬的指挥下取得了大小十数战的胜利,已经成功夺回紫霞关。虽然守城之战中,紫霞关守将陆醇不幸战死,但十万大军,终于可以乘势跨过绝云山脉。朝白朔草原进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中又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出乎意料的,这次挑起事端地不是保守派的老臣,而是相对的中立派。他们纷纷上书,表示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何倥偬本是带罪之身,如今即已保住紫霞关,就应及时调回京城论功行赏。如果继续让他乘胜追击。恐怕将在外不服皇命,将来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后患无穷。

如果这些话是太后一党的旧臣所说,裕德帝必会当成是嫉恨谗言不予理会,但进言之人换成了别人,他便不得不慎重考虑。

那些人说地话不无道理。何倥偬在被先帝放逐之前。手握重兵,的确有拥立信王的种种迹象。如今的皇帝虽然是慕容晟,而何倥偬本人也在瑶城消磨了十年时光。但并不成为可以让皇帝信任的理由。

这次北伐将领的任命,本就是权益之计。更加上提议由何氏领兵的谨安皇后,如今已被幽禁,再要让何倥偬前往白朔,地确有些说不过去。

但是如今边关形势一片大好,白朔也正分兵于巨泽的碧石城,如果能趁此机会将疆域拓展,令草原之狼低头,大酉的北地江山莫不安焉?

皇帝舍不得。他点了十万大军。本就不止为了一个紫霞关!

情势却不容他思虑。朝中的奏章一天比一天多,高高的堆在案上。到了后来。连顽固派的老臣也来顺势趟这浑水,甚至连帝党之中都有人上书陈情,大有不把何倥偬撤回决不罢休的意思。

终于有一天,尚书令杨应同于朝后至御书房要求觐见。杨应同是已故帝师周太傅地好友,又是两朝老臣,素有贤名,因此裕德帝一向对他十分尊重。那一天君臣二人相谈甚久,第二天早朝,皇帝便命军政处急发诏令,要求何将军把大军暂时驻守在紫霞关,全军听候京中调遣。

然而这道诏令却如泥牛入海,一连数天没有消息,就连前方的探子也杳无音信。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带去诏令的使者在路上出了事,还是何倥偬根本没有听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