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寇凖挂帅(1 / 2)

加入书签

 “洪州八百里急报。”</p>

小宦官的这句报呈声响起,打断的不只是赵恒的发言,同时也打断了满朝文武的思绪。</p>

朝廷败了!</p>

仅在这瞬间,寇凖心里便咯噔一声,猜到了结果。</p>

急报、捷报。</p>

如果是胜仗自然是捷报,只有败仗才会报急。</p>

转头看看那个宦官,果见后者一脸的苍白惊色,算是坐实了寇凖心中猜想。</p>

但是,怎么可能会败呢?</p>

反贼不过一万,朝廷可是三路兵马十三万大军啊。</p>

寇凖听了出来,可赵恒却没听明白,他还沉浸在王钦若那本天书吹捧的喜悦之中呢,听到洪州有军报送来,甚至喜气洋洋的把宦官召了进来。</p>

“读,读给满朝文武听听。”</p>

看着一脸兴奋的赵恒,寇凖心一横站出班列,抢在宦官哆嗦着手摊开军报前抢了过来,展开来看,触目惊心。</p>

但当下寇凖的面色却是毫无变化,躬身道:“禀陛下,洪州之战尚在僵持阶段,兴国军请旨,江南雨季连绵军中兵甲多有生锈,可否多发些兵器甲胄过去。”</p>

眼下赵恒大病初愈,又是当着满朝百官的面,寇凖实在是不敢把真实情况报出来,唯恐让赵恒一时下不来台气血攻心。</p>

除了君臣之情,还有一份老友之情啊。</p>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哪有当朝报出来的,届时文武官员议论翻天,金殿不就成戏台子了,还有什么礼法体统。</p>

寇凖想打岔过去,一旁的王党官员却是站了出来。</p>

能察觉出端倪的,可不仅仅只有寇凖一个人。</p>

“陛下,既然是八百里加急,必然是滔天的大事,还是让寇相如实禀告吧。”</p>

这话说的,赵恒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面色严肃起来。</p>

他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p>

看着寇凖,一字一句的说道:“寇卿,军情如何,如实相报吧。”</p>

见寇凖迟迟不愿张口,赵恒怒了:“丁谓,你来读。”</p>

站在寇凖身后的丁谓叹了口气,走出来,小声道:“寇相,把军报给下官吧,别惹恼了陛下。”</p>

说话间接过军报,诵读起来。</p>

“臣江陵知府何应礼泣血奏禀,此番朝廷平叛洪州,却接连惨遭大败,宁海、宣德两军以全军尽殁,兴国军亦遭挫折大败,仅半数渡江退回江陵。</p>

此战,宁海军指挥使文辉良被俘、宣德军指挥使李希阵亡、兴国军指挥使谢显彬阵亡。臣书此表,痛断肝肠......”</p>

“够了!”</p>

一声爆喝,打断了丁谓哆里哆嗦的诵读,抬头去看,正对上满脸盛怒的赵恒。</p>

还没等赵恒发疯呢,宫殿外又跪下一个宦官,以额贴地:“其禀陛下,升州送来的急件,说是、是逆贼骆永胜所写,写给寇相的。”</p>

“拿进来。”</p>

赵恒浑身上下都在哆嗦,扶着龙书案,不停的喘着粗气。</p>

“读!”</p>

小宦官不敢多言,马上拆开来读。</p>

“弟骆永胜敬呈寇平仲台启:</p>

听闻足下平素自诩有诸葛武侯之才,文可安邦为相,武可定国领军。然先有北地连失三关之败、后有澶州屈膝之耻,武侯虽六出祁山而无功,但未丢寸土、不污贞洁,汝何以有颜面自比武侯焉。</p>

今孤兴大军于南昌,乃是顺天明命,诏讨无道,汝罔顾天命兴三军伐孤,故而遭逢此间惨败,如是竹节君子,当自刎谢罪于明堂之上。</p>

但念你一生清廉,非为奸佞,故孤特邀足下于秦淮河一唔,吟诗作赋、谈笑歌舞。”</p>

念罢,小宦官一头砸在地上,不敢再吭。</p>

这一刻,气的已不只是赵恒一人,便是连着寇凖也哆嗦起来。</p>

“败的好哇~!”赵恒整个人都快魔怔了,咬牙切齿:“伐辽之战尚未折损过如此多的兵马,然区区谋逆小贼,却折了朕十万精兵,寇相啊,朕将军国大事皆委于你手,你就是,这么,报答朕的吗!”</p>

</p>

“臣罪该万死!”</p>

噗通一声,寇凖便跪倒在地,顿首痛哭:“臣领军无能,致有今日之惨败,臣该死。”</p>

哭归哭、闹归闹,别拿江山开玩笑。</p>

寇凖就是再该死,赵恒就是心里再很,也不可能真杀了寇凖,甚至,连罢寇凖的官都不可能去做。</p>

杀了寇凖,谁来平叛军,谁来御辽国?</p>

赵恒就是再傻也知道,澶渊之盟它只是一个和约、一张废纸,什么时候大宋乱了、辽国强了,契丹人就会撕毁这份和约再度马踏河北。</p>

所以,大宋离不开寇凖啊。</p>

“请陛下准寇相戴罪立功。”</p>

看着赵恒不吭声,满朝文武都跪了下来齐齐开口保寇凖性命。</p>

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精。</p>

王党的官员都恨不得寇凖死了才好呢,但这时候他们先想的,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p>

先把眼前这一关渡过去,只要叛党一除,寇凖铁定是要被贬斥的,既然这个政敌注定是要凉凉,那大家伙还怕什么,由着寇凖在现在的位置上再待一段时间又如何。</p>

“既然满朝卿家联名保你,朕,饶了你这次。”有了台阶,赵恒下的也快,指着寇凖的手都哆嗦:“但不罚何以正国法,朕就罚你三十廷杖,削三年朝俸,以慰三军亡魂。”</p>

“臣,谢陛下隆恩。”</p>

寇凖痛哭涕零,由着殿外的大汉将军拉出打廷杖去了。</p>

关于廷杖这里必须要补充一下,以免争议。</p>

廷杖并非源起于金、元等外族王朝,原型是起自东汉时期的鞭刑,代表人物张翼德鞭挞督邮、士卒。到了隋朝时以杖易鞭,此记载于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