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4章 代为铸币?(1 / 2)
因为没有配备可移动炮架,所以,现场的40门佛郎机炮,全是抬到地表上安置的。在安放火炮前,已经有工兵用小铁锹提前挖好坑位了。</p>
为了方便射击,炮兵工兵先将泥土挖出,然后,堆一个长条形土堆,用于安置火炮。火炮的角度并不是横平的,而是上仰5度角。因为,铁球炮弹很重,打出去是抛物线,也没有自旋转。所以,适当地抬高炮口,有利于炮弹飞得远些。要是平角度,炮弹射程变近不说,还直接朝地上砸。而且,这个角度,也有利于火炮把后坐力传导给大地……</p>
另外,5度仰角,还有利于灌水……</p>
灌水?对,灌水!火炮射击,会让炮管发烫。特别是铜炮,如果不及时降温,高温下,铜容易变软。一旦炮管过热还继续射击,容易导致炮管变形。</p>
所以,在射击几次后,炮兵会直接在炮口灌水。而佛郎机炮的底部是开放的,水从炮口进入,会从炮尾流出来。然后,炮管就急剧降温了。</p>
随后,用抹布随便擦擦就可以,不用干海绵深入炮管吸水。为啥?因为这不影响射击。因为,佛郎机炮的装填是在子铳内完成的,和母铳无关。甚至,连铁球都是压在子铳里。</p>
因此,就算母铳是潮湿的,也不影响佛郎机炮的射击。当然,母铳上的水,别把子铳引信部分沾湿了就行。</p>
至于子铳的降温,那就更简单了——炮兵直接将过热的子铳扔进水桶里。然后,捞起来用抹布除水……不过,子铳的除水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毕竟,这里面是装火药的。不抹干净了,可能会打不响。</p>
这种地表固定炮管的方式,是不需要开火前临时瞄准的。毕竟,射角和方向都固定死了。不过,还有第二种射击方式……</p>
第二种射击方式,其实是土耳其人所擅长的——利用大车安装火炮!</p>
其办法,就是制造铁架子的四轮大车。车架是铁制的,车轮也是。如此,才能经受得住后坐力。</p>
300磅重的佛郎机炮炮管被安放在四轮大车上,排成一排,面对敌人。而在大车后面,则插上木桩,抵住大车,免得后坐力让大车后退。</p>
</p>
因为是铁架大车,即使炮击的后坐力,也不会损害大车。但车身牢固,车架和车轮的轴承却没那么牢固。那里,也是受到火炮后坐力影响最大的地方。好在土耳其人早就准备好了备用的车轴,不怕损失。</p>
当然,这是仓促战斗时土耳其人才会采用的办法。毕竟,和轻骑兵为主的中东国家战斗,必须随时做好仓促迎战的准备。</p>
而如果没有遭到敌人的突袭的话,土耳其人还是会将炮管抬下来,放在地上轰击敌人的。毕竟,更换车轴也要成本的,而且麻烦。有时候,车轴受不住,火炮轰着轰着车身就垮了……</p>
事实上,土耳其人离近代炮架就只差一步了。那就是——放任大车后退,吸收后坐力……</p>
而用四轮大车装载火炮攻击,固定车身的话,火炮后坐力对车子的伤害太大了。而且,火炮的口径不能太大。大口径火炮放车上,固定车身的话,一炮后坐力就能震散大车……</p>
若是选择把炮身抬下车放地上安置,火炮也不能太重。太重的话,炮兵抬不动……</p>
所以,一直到拿战时期,步兵炮的主流都是三磅炮,炮身重量不超过300磅。再重,炮兵们就抬不动了。而且,后坐力也太大……</p>
而可退炮架的出现,解决了后坐力的问题后,更大口径的步兵炮才成为可能。</p>
当然,这里面也有火药的消耗问题——太大口径的火炮,火药消耗太大了。就像北海国铸造了那么多重炮,但平时基本不用。因为,火药耗不起。直到马林开发了智利的硝石,才有底气使用那些大口径舰炮。</p>
不过,对于波斯而言,马林这次送来的三磅佛郎机炮,已经很满足要求了。因为,土耳其人的步兵炮也是这个等级的。只要不比土耳其人的火炮差,伊斯玛仪一世就满意了。</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