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绝卖(2 / 2)
于是领养成了周亚景的选择。</p>
一次买养三个,分别是七、八、九子。</p>
回答第2个问题。</p>
为什么长子、二子、三子是大妇周时的养子,而不是亲生?</p>
郑奕住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和大多数人经历一样,15、16、17岁离家。</p>
那个时候童养媳周时还不到十岁,如何生子?</p>
郑奕住到了爪哇,一切从零开始。</p>
前五年打工仅能吃个半饱。</p>
第五年才开始经商,从走街串巷、往返深山部落的贬货小货郎开始,之后升级到摆摊。</p>
少年的郑奕住吃了什么都不懂的苦,足足磨砺了五年。</p>
张新就是看到这点,才从摆摊始步。</p>
第六年郑奕住认识了一起摆摊的蔡三娘。</p>
这时郑奕住22岁,少男少女、干柴烈火,大家都懂。</p>
不久后两人的大女儿出生。</p>
那么问题来了,家里的童养媳还没有圆房...</p>
周时的家庭地位及及可危。</p>
于是老母亲一封又一封信催促他回去和周时圆房。</p>
可是生意那能说走就走?</p>
于是有后面一幕,老母亲为儿媳妇做主,一次买了三个养子。</p>
而且特意都比蔡三娘生的女儿大,分别是长子、二子、三子。</p>
周时的女主地位得到稳固。</p>
回答第1个问题,养子。</p>
12个儿子、8个女儿,其中6个儿子是买养的。</p>
这是沿海一带的特点,某些侨裔。</p>
自己有儿子,甚至有好几个儿子,却仍然收养义子,甚至收养好几个义子。</p>
很明显,这些侨裔商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宗法传统、香火传承,而是经济事业的需要。</p>
别拿前世的公司制度、人才招聘制度和这个时代比是不公平的。</p>
这个时代,就认儿子。</p>
那怕是邻居打架,也是儿子多的一方更有优势。</p>
何况是生意做到大的富商?</p>
儿子必须得多。</p>
那,这些养子是哪来的?</p>
这里有两种途径。</p>
第一:人贬子。</p>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有的人有钱买子女,有的人被迫卖子女,贫富分化是买卖义子存在的基础。</p>
人贬每次贬来几个到十几个。</p>
像卖猪仔一样,这家买一个,那家买一个,卖完了人贬就走了。</p>
这种方式得来的养子,养父母均不知养子的亲生父母是谁,家在哪里,买家也不与人贬子立契。</p>
</p>
第二:中间人介绍。</p>
在社会习俗中有一种说法‘卖子不叫儿子名’。</p>
父母将子女卖出去是‘绝卖’,是不回头的。</p>
虎毒不食子,父母对儿女有天然感情,不愿将他们出卖。</p>
可连自己生存都不能为继,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将子女卖给富有人家,一则自己可以得到一笔钱,缓解极端困境。</p>
二则子女今后生活得好一些。</p>
父母与儿女双方都有比较好的机会。</p>
养子买进家门后,要到祠堂内举行认亲仪式,并邀请族人、亲友围观。</p>
拜祖宗,依照养父姓,按族谱辈分重新取名、入家谱。</p>
做完这一步,养子即可以拥有继承财产的地位和权力。</p>
所以,在家里、在族内、在乡间,养子的身份人所共知、不是秘密。</p>
那么,买进来的养子会不会跑呢?</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