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土地公有(1 / 2)

加入书签

 造成如此多人前来报名,户部分析,可能是某些州尚未实行均田的缘故。虽然朝廷在天正元年就开始剪除地方豪强,可搜集来的土地,并未直接发给农民。</p>

而是由官府暂时保存,作为官田,雇佣当地农民耕种,这也是江河为何近几年来收入直线上涨的原因。</p>

不过这样的收入,江河宁可不要,他希望这笔钱,被成千上万的农民赚去。</p>

试问,农民佃租的土地,又能有几个人认真佃种?官府聚集了全县60%的土地,虽说较比之前的收入有了数个量级的提升。</p>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财富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p>

一户一顷。二夫用力,也难以耕种。</p>

大宋一亩,约合430㎡。所谓的一顷田,也相当于六十四亩。全家老少,需要整日操持,才能勉强顾得上。</p>

所以,在初步均田,发现了弊端之后,江河也迅速命令户部,调整了授田策略。</p>

原本一户一顷,很可能遇到一户只有一、两人的情况,这样土地就被闲置。而一户十几口人,虽说土地被完全耕种,且可以精耕细作,但劳动力却被浪费了。</p>

这也是在初期授田之后,江河没有立刻全国授田的原因。</p>

初期授田的范围,主要在黄河两岸,主要是陈朝行政区域:兖州以及冀州清河郡,此外还有洛阳周边数县。</p>

</p>

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不是江河的大本营,就是江河控制力极强的地方。所以初期均田的弊端,并未完全显现。</p>

直到户部尚书郭阳,前往昌邑观察一月之后,才上书江河,请求更改均田令。</p>

江河这才如梦方醒,立刻同意了郭阳的提议。</p>

新制定的均田令,是以劳作能力为基础,根据年龄变化、生老病死,进行调节。在优先考虑劳动力的基础上,贴合当地实际,进行授田。</p>

这就意味着,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授田多。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授田少。</p>

新的均田令,很快商议,不断补缺以及整改,终于在江河打算讨伐鬼方之前,拿出了详细的办法。</p>

授田分男女,分婴、幼、丁、老四个年龄层次,一共八等,依照该层次进行授田,同时规定各县各乡,每隔若干年进行调整。</p>

这则均田令出,彻底的把全国土地,作为公有资源来对待。江河对此也大为赞许,这样,土地便是国家的,再没有人,可以因为自己经营得好而去侵吞他人的土地。</p>

关于土地一项,成了绝对可以由国家调配的资源。</p>

虽然只有二十三条的新款均田令还很简单,但足以应付当下的情形。比之前一户一顷,完丁授田,的一次性授田要强得太多了。</p>

前者由于是一次性授田,在授田初期或许可以保证耕者有其田。但是由于不是根据劳动力而及时调整,在几十年后,就会崩塌,私田买卖不断。</p>

而根据现有情况,在郭阳提议、江河领导下制定的新款均田令,考虑到了劳动力的成长和消亡,紧贴实际情况。</p>

就算几十年后人口滋孽,由于该则授田令的规定,在一地区,同等劳动力所耕种的田亩数量是一致的。不同劳动水准,也相应授田,登记在册。</p>

当然,江河十分清楚这则均田令背后,自然不是天衣无缝的,现在,或许没人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搞些大动作。但二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p>

人亡则政息,江河很是担忧。建立健全的权利运行体系,迫在眉睫。不同于中央官吏可以集中控制。在地方上,千余县,万余乡,数万亭,分布在数万里山河之上。</p>

谁能去查个一清二楚?</p>

一旦有人掌握了乡村,自下而上不断勾结,那这均田令也就失去了效果。</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