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意高难问(2 / 2)

加入书签

“占卜之言,他们也信?”

“这有句话不是这么说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杏娘的反应和师潇羽初次听闻时的反应如出一辙,脸上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眼神里那一丝哭笑不得的光彩好像是在说,他们定是被算命的人给骗了,要不然,就是被老天爷给戏弄了。

“既是如此,怎不多招几个名里带‘火’的徒弟呢?”

“他倒是想,那也得和他命理相合才行啊。”

二人哑然一笑,没再言语。然后,杏娘从师潇羽手中取回了匕首,刀柄上的寒意俨如冰凝。

与师潇羽相处这么久,杏娘已渐渐适应了她的手温,包括所有经她手的物事儿都会留下她手上的余寒。

也不知老天爷为何要折磨这样一个女孩,让她在如此烂漫的年华里遭受这样的苦难?望着师潇羽嘴角那一弯宛如明月的笑容,杏娘不由得在心底默然慨叹道,“难道这就是天意?”

天意弄人,各缘造化。

这就是人的命运,充满着不测,充满着不公。有些人天然地享受着老天爷锦上添花式的眷顾与恩宠,有些人则无奈地接受着老天爷雪上加霜式的诅咒与欺凌。

生长于这片天地之间的每个人都无法改变这个“命中注定”的现实,也无法揣测老天爷那高深莫测的心思。所谓的“预知”也不过是那些“报君知”为了迎合求知者心之所欲而编造出来的诡言浮说。

若真的有“预知”,杏娘很想问一问,似绣羽白头翁这般对命理之说深信不疑并奉如圭臬的人,是否真的可以让老天爷圣心转圜开恩厚赦,还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双白二人终于入土为安,尽管吴祁二人觉得将这被害人与凶手一起合葬有些不妥,但将这师兄弟二人分开别葬似乎也有不妥,故而最后大家还是商定以合葬的形式。只是荒野之地,未暇卜葬,只得随意选一个地方暂以假葬,顾不得这吉时与吉地了。

不过,也不知道是祁穆飞有意还是无心,转身抬头时,师潇羽发现坟前不远处恰立着一株百年枫树。

时山风鸣啸,落木惊心。一片红叶,随风而起,随风而落,在昆吾割玉刀的刀鞘之上轻轻掠过,然后飘飖而去,林间的清风在刀鞘之中低鸣回响,萦萦不绝。

“那方羽巾有什么问题?”面对着白石湫的坟墓,祁穆飞向杏娘问起了那块羽巾的秘密。

杏娘眼神之中微微露出一丝诧异,她没有想到祁穆飞会有此一问,她沉吟片晌道:“那应该不是白石桥的,而是他自己的。”

“那块羽巾很明显有拆线的痕迹,那绣样也是新的。我猜是这大师哥怕师弟受罚,就把自己羽巾上的绣字改成了师弟的。想这羽巾上绣着青枫谱十二令,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物件,这位大师兄这么做,其目的应该想他师弟免于责罚吧。”

“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祁穆飞面无表情,目光敏锐而冷静,手里漫不经心地转着一叶红枫。

杏娘感觉到自己无法逃避这种目光,也无法直撄其锋芒,故坦言道:“白石湫说昆莫从他身上偷走这块羽巾的时候。”

“那你心里有感到不安吗?”祁穆飞颇为直接地问道,问完还特意强调道,“我说的是那时候。”那时候,不是现在,那时候,这两个人还没有死。

在与吴希夷安葬双白二人时,祁穆飞已经从吴希夷口中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不出其所料,在这件事情中,看似沉默寡言的杏娘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位心思缜密神情自若的“幕后军师”几乎把所有的环节所有的步骤都设想到了,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此中之机心丝毫不亚于一位长于狩猎的捕生者。

杏娘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没有作声,祁穆飞的“拷问”无疑是对其人格的质疑与指控,她不想置辩什么,也不想解释什么。于她内心而言,“不安”并非无有,而是这两个字从祁穆飞口中说出来的那一刻,她才切切感受到这两个字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痕迹。

杏娘的沉默在师潇羽的眼里就是一种委屈,她立时跳出来为杏娘打抱不平:“你这话什么意思,又不是杏姐姐杀的他们,为何要感到不安?此事是我挑起的,要怪你就怪我,不许你诬赖杏姐姐。”

师潇羽就像一个“姐姐”一样展开一条手臂护在杏娘的面前。倔强而认真的表情让祁穆飞忍俊不禁。

“是啊,我都差点忘了你才是罪魁祸首。”祁穆飞假装严肃道,“说吧,你为什么要故意拖延他们?”

“什么啊,是他们心怀不轨。”师潇羽正色道,“你不也听九叔说了他们要跟我们做的那笔交易了吗,如此卑鄙无耻,又如此不自量力,还想趁火打劫,当然要好好教训教训他们啦。”

“难道不是你想帮秦樵关的那两位拖延时间?”祁穆飞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松动,他的目光也依然不容对方回避。

师潇羽闪了两下睫毛,气壮如牛地反驳道:“当然不是啦,他们与我非亲非故,我干嘛要帮他们。”

突然,她想到一条有力的证据,故又高声置辩道:“九叔和杏姐姐都听到了,我一开始给这白石湫指的可是右边那条道儿,我若是要帮二樵客,怎么会这样指路呢?”

祁穆飞表示信服地微微一笑,然后又道:“可是他们最后还不是往左边那条道儿去了。”

师潇羽撇了撇嘴道:“那是他们不信我,我又有什么办法。”

“你故布疑阵,人家焉能不疑?”祁穆飞以夸赞的语气说道,目光略略往那位功成不居的杏娘身上瞥了一眼,杏娘没有作声,而是默默地从师潇羽的身后走了开去,尾随其后的是吴希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