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河的两岸和书架对面(1 / 2)

加入书签

 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石泉驾驶着一台租来的轿车行驶在满是泥泞的公路上,路边坑坑洼洼的人行道上时不时的还能看到跪地乞讨的老人。

很难想象这里是欧洲,更难想象这里是一个国家的首都。说的难听点儿,他曾经去过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都要比这里强上一点儿。

而在副驾驶位置的艾琳娜眼里,这个城市里的景色显然不如郊外遍地的葡萄园来的漂亮。

“我还以为离开德左进入摩尔多瓦能好一些,”艾琳娜失望的说道。

“我收回昨天的话,德左并不比摩尔多瓦好多少,摩尔多瓦也不比德左强多少”

石泉叹了口气,昨天他们抵达卡门卡之后,在瓦列莉亚介绍的那位俄罗斯军官邀请下去德左的“首都”蒂拉斯波尔转了一圈,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国家的首都”竟然紧挨着一片原始森林,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百姓竟然在苏联解体将近30年后的今天仍将苏联的美好挂在嘴边信手拈来。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统治德左的并非俄罗斯,并非当地的官方,而是一家名为“谢里夫”的公司。

从遍地都是的谢里夫超市,到大的和凋敝的城市格格不入的谢里夫体育场。生活在这里的人,日常生活几乎都围着这家用黄色卡通五角星做logo的公司转。

在艾琳娜这个从小在白俄长大的姑娘眼里,不管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德左都比白俄更加苏联。

而在那位俄罗斯军官的眼里,德左是摩尔多瓦的一个省,摩尔多瓦是罗马尼亚的一个省,罗马尼亚又是欧盟的一个省,但因为苏联的余威,不管德左还是罗马尼亚,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像是同时做着美梦和噩梦,而且无论是否愿意都很难从梦里醒过来。

在德左“首都”里,各种苏联时代的雕像随处可见,甚至连曾经第14集团军的司令雅科夫列夫都被树碑立传被当地人感恩戴德。而在当地人的口中,列宁和耶稣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人,谢里夫则是当地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管他们内心是否这么想。

这一切的荒诞和不可思议并没有因为石泉艾琳娜驱车赶到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而消减多少,因为这里除了相对思想更自由之外并没有比对岸强到哪去。

抛开德左的摩尔多瓦地处欧盟的边界,但这里却很难加入欧盟,恰恰是因为如此,那些总在摩尔多瓦国旗旁边出现的欧盟旗帜更像是个笑话和可望不可即的美梦。

租来的轿车沿着泥泞的街道继续往摩尔多瓦国家图书馆的方向前进,石泉却对城市里凋敝的景色和随处可见的华夏易乌货再没了多余的好奇心。

德左也好,摩尔多瓦也好,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像三八线南北的两个国家,但却另一种意义上却又远远不如。

这里不管叫什么名字,不管属于谁,在事实上却一直都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逃税、足以乱真的护照甚至仁口贩卖从90年代苏联解体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别的不说,此时他和艾琳娜中间的杂物箱里,就摆着足足八本护照,摩尔多瓦、德左、乌克兰、俄罗斯,两个人每人都有四本不同国籍的护照,甚至因为他们掏的钱够多,这四本护照都是完全真实的。

换句话说,这就是花钱硬造了四个全新的身份,只要他们愿意,只要用那本最没有价值的德左护照解决过境问题,其余的都可以一直用下去。而这八本护照的花费甚至都不到10万美元,就这还是因为加急多掏了钱的缘故。

“这里简直就是有钱人的天堂”艾琳娜看着越来越近的图书馆半是嘲讽半是叹息的说道。

“确实”

石泉踩下刹车降低了车速,“守着全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产地,同时离着欧盟和东欧足够近。随便做点儿什么酒类生意就能赚大钱,只要不来城里,周围的环境也好的出奇,甚至物价也低的吓人。”

“而且只要不发生世界大战,这里的大环境安全问题几乎不用考虑。”

艾琳娜从腋下枪套拔出佩枪,拉动套筒给枪膛推上一颗子弹,随后又退出弹匣补上一颗子弹,“最重要的是法律可以向钞票低头。”

“等完成高尔察克家族的委托,我们可以考虑考虑在这儿买下一片葡萄园。”石泉同样检查了一遍佩枪的情况,随后拉开了车门,“走吧,看看我们能在图书馆里找到些什么。”

特意换了一套学生打扮的艾琳娜闻言拿上自己的背包和平板电脑,挎着石泉的胳膊走进了图书馆。

摩尔多瓦毕竟被苏联推倒过两次,所以这里的俄语使用人数要远超官方所谓的摩尔多瓦语,至于那一百多万使用摩尔多瓦语的人,其中又有超过一半的人坚持他们用的是罗马尼亚语。

所以即便是这座全国最大的图书馆里,能查到的也大多都是俄语文献,剩下的那些罗马尼亚语文献一般也都有对应的俄语对照翻译。

俩人费了一番周折找到葡萄酒酿造历史相关的文献区时,这里的人要比其他区域冷清不少,仅存的那几个对着书架阅览的也都是胡子花白的老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