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问道青城山1(2 / 2)
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
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刘无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
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时的修炼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炼多年,同时还着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等多部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华夏古代神仙及修炼故事等珍贵资料。
宋时期比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张随、徐无极等,皆有灵迹。
元明时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见于记载的比较少。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离。
后来又有武当山的道士来到青城山修行,比较有名的是陈清觉。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置以土坛,戴以草屋”。
到了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计有洞天观、上清宫、上皇观、碧落观(后名长生宫)等。现在的上清宫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
老君殿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关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据说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
隋唐两宋时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宫观。
隋代建有常道观等,唐代建有建福宫、金华宫、冲妙观、玄都观、福唐观等。
常道观又名天师洞,据说当年张陵就在此“结茅传道”。观内还有黄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
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相传是张陵曾经修炼的所在,俗称天师洞。
天师洞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
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还刻有“降魔”两字。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
《五岳真形图》有云:“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验断处,石并丹色,阔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据清代徐昱所著《青城山金华宫记》,金华宫原是就晋代所置之上皇观(一名玄真观)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华公主居此修道。
元明时期,除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明宫、上元宫外,过去已建的宫观,在明代大都缺乏维修。
清时陆续重建、修缮了常道观、长生观、祖师殿(又名洞天观)、上清宫、建福宫等。其中建福宫中楹柱上悬垂的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
祖师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张三丰。殿内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
李舜弦在《随驾游青城》一诗中这样赞美青城山:
因随八马上仙山,顿隔尘埃物象闲。
只恐西追王母宴,却忧难得到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