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治国就是治吏(2 / 2)
“迁转时间和进士出身官员一样,不再固定为六年。”</p>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是袁可立却敏锐察觉到,这样贬低了进士地位、增加了皇帝权力,所以他立刻说道:</p>
“进士不宜轻赐,请陛下定下名额,特赐同进士出身的官员数量不应太多。”</p>
“进士寒窗苦读,要体谅他们的辛苦。”</p>
进士是文官的主体,朱由检当然要照顾他们的情绪。</p>
而且他也担心随意赏赐可能会造成荫官泛滥,更希望那些人转为武官,遂道:</p>
“就定在十个吧,每年不超过十個。”</p>
“对优秀的非进士出身官员,特赐同进士出身。”</p>
“以后举人、监生和荫袭官员,都可转为武职,五年迁转一次。”</p>
转为武职袁可立同意,但是每年十个名额还是太多。袁可立不觉得非进士有那么多人才,建议道:</p>
“文官三年一考,陛下可以定为三年十个名额。”</p>
“以政绩先后,达到一定标准者,特赐同进士出身。”</p>
朱由检当然不肯完全以政绩先后排列,那样名额就全部掌握在吏部手里了,所以他当即说道:</p>
“十个名额太少,只在三年一考后授予也太死板。”</p>
“朕以为三年要有二十个名额,留出十个名额,特赐给立下殊勋的官员。”</p>
“例如袁卿,你的儿子还没有考上进士吧,如果你立下殊勋,朕难道不能特赐同进士出身给他?”</p>
“朝堂上的大臣,难道会反对这一点?”</p>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袁可立只能答应皇帝还有十个特赐同进士出身名额——</p>
否则他就是和自己儿子、甚至和其他大臣儿子为敌,引来他们非议。</p>
朱由检通过对迁转制度的规范,以及对荫官的出身赏赐,提高了对大臣的影响力。</p>
这让他心中很是欣喜,毕竟以前荫官迁转完全没有限制。朱由检是在做出限制之后,又把放开限制作为赏赐。在这一收一放之间,获得一项权力——</p>
对他本人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p>
而且特赐同进士出身,也能让朱由检任用一些非进士出身官员,例如袁可立曾经举荐的茅元仪,以及其他人才:</p>
“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专心西学,没有考上进士。”</p>
“还有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好像只是举人。”</p>
“李自成的谋主牛金星和大将李岩,同样也是举人。”</p>
“如果他们实在考不上,以后就特赐同进士出身,让他们为我效力。”</p>
这是朱由检能记得的,不记得的还有很多。非进士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范围太广,犹如大海捞针。</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