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官酱园(2 / 2)
官府售卖盐是有专门的场所的,也就是盐榷。</p>
南宋时期,杭州的盐榷就在现在的联桥,那时候那里叫盐桥。</p>
清代时期,在古清泰门那边有盐场,卖盐的挑夫可以凭借肩引贩盐。</p>
但一次只能贩一百斤,而且一张肩引只能用八天,八天一换,核对极其严格。</p>
那时候,普通民众一般是很难买到食盐的,大部分都是去酱园买酱。</p>
官府对官酱园是有食盐配给的,按照七石缸计算。</p>
每一家按照一正,两副,三备的缸配给,六只缸为一个配给单位,每个单位每年配食盐560斤,一两也不多给。</p>
清朝时期,杭州的官酱园有十二家,到了民国时期,也还剩八家,惟和酱园就是其中一家。”</p>
听着史蒂芬周的解释,方玲听得入神。</p>
她只知道惟和酱园是老字号,但却不知道背后还和古代的盐赋有关。</p>
直播间里的观众也听得认真,一边听一边在弹幕区中聊着。</p>
“古代盐可是硬通货,比金银都好用!”</p>
“在古代,如果藏点金银珠宝到还好,但如果敢藏盐,那可是重罪!”</p>
“藏盐没事儿,怕的是藏私盐,贩私盐是要掉脑袋的。”</p>
“历史课上老师说过,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不都是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张士诚,都是私盐贩子出身。”</p>
史蒂芬周看着他们的弹幕,点头补充:“还有一位,五代十国时期的钱镠,他就是杭州人,后来建立了吴越国,也就是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这一带。”</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