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傲气从何而来?(2 / 2)
在如此环境下,刘备凭借个人极好的形象,能感动刺客,就并不为怪了。(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p>
既然社会风气注重个人风评,也诞生了许多知名的人物评论家。</p>
这些人物评论家,一句话便能左右一个人的前途。比如说点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邵。</p>
正是许邵的点评,使得曹操名声鹊起。(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p>
当然,评论家一句恶语,也足以毁掉一个人:</p>
东汉时期,一个叫做陈纪的官员丧父,他悲痛到身体虚弱,神志不清,娘亲可怜他,在他睡着时,往他身上披了锦被。</p>
碰巧被吊唁的郭林宗撞见,郭林宗误会了,认为“你爹都死了,你还有心情盖锦被?”,斥陈纪不孝。</p>
使得陈纪声名狼藉,无人愿意前往他家吊唁其父。</p>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论语》曰:“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夫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p>
一言举人,一言废人。</p>
在这种风气下,为了博取良好的风评,或者展现自己对道德的追求超越俗人。所以时人往往做出各种夸张或者超然的举动,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品质,诸如:</p>
管宁割席断交。(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p>
嵇康刑场弹广陵。(嵇中散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p>
关羽刮骨疗伤。(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p>
夏侯玄被雷劈了,衣服都焦烂,照样没事人一样淡定看书。(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p>
用俗一点的话就是:一个比一个能装,各个逼格满满,并且是用生命去装逼。</p>
所谓魏晋风度,便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p>
有人将三国时代远超其他乱世的知名度,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p>
但忽略了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汉末英雄辈出,是一件很合理的情况。</p>
而不光是文化、士族阶层重视个人风评和评价他人。</p>
这种注重个人品行名声的社会风气,渗透进了东汉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连武将也被影响,很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p>
更何况,这对他们而言,足够威武的个人形象,有着很实用的好处——震慑敌人,提升士气,甚至能改变战场上的局面,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p>
所以我们能看到。</p>
在合肥一战,张辽带领八百人,硬冲吴军十万时,他做了一个貌似很奇怪的事情——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我乃张文远!”(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p>
很显然,张辽深信,他的名号,能够恐吓到敌人,所以将其当作为一种武器。</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