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值得深思的一章(1 / 2)
说到这里,林修然看了看笔记本上记录的东西,他大概已经摸清了养老金对于如何选择基金的流程和路数了。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先通过各类指标和各类内容,先把绝对不行的剔除掉,剩下的都没有绝对不可以的。
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利用收益、回撤、波动率等不同的指标对产品进行打分排名,有的打分排名就会有先后,之后再根据打分排名选择有可能会投资的产品。
选择好了可能会投资的产品之后,再对其进行定性调研。如果在定性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剔除掉对应的产品,按照排名打分表的顺序往后顺延选择产品继续调研。
直到可能会投资的产品全部经过调研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进行投资了。说实话,整体的选择基金的流程可以称得上是简单粗暴,但是却异常有效。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禁让林修然想到之前他曾经了解过的,一家机构对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判断的方法。
那还是之前林修然在和陈焱学习的时候,陈焱教他市场中大家是如何评判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时候,提到的一种方案。
之前有不少证券公司都喜欢利用这样的方式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大致的方法是这样的,在人工调研的最后阶段。询问基金经理目前对于未来一季度市场的看法以及未来预期持仓的行业和权重。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远了不敢说,未来一季度的市场和行业的看法以及预期投资持仓的行业和权重还是能说出来的。
明确具体的行业与权重之后,等一季度之后。
将上一季度中基金经理提到的,预计持仓的行业平均指数的涨跌幅,按照基金经理提到的行业预计的持仓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就得到了正常来说应该有的收益。
再把这个理论上的收益和该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实际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理论上的收益优于基金经理实际管理产品的收益,那只能说明基金经理实际的投资能力多多少少存在问题。
原因很简单,正常来说,实际的收益应该和理论的收益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那么可能的原因有三种。
第一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市场没有什么变化,但基金经理实际的操作和他之前人工调研的时候对外阐述的预期操作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基金经理说一套做一套,明显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种情况依旧是基金经理实际的操作和之前表述的不一样,但事出有因,是由于市场发生的某种变化导致原本的观点出现了变动,所以基金经理的操作有了变化。
但这种由于判断而导致的操作属于误判,原因是操作之后产品的整体收益和理论上的收益相比少了,说明由于操作导致了收益的下滑。这就是投资能力不佳的体现。
第三种情况就是基金经理实际的操作和之前调研时候的表述是一样的。投资的行业比例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为什么实际的收益会比理论上的收益少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