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隔空邀约(1 / 2)
最开始,金尚打算是从学霸和学渣的内涵段子开始,一步步将“北金南吕”的形象推到公众面前。
如果没有看到今天的这篇新闻报道,这么干,当然没问题,只要吕辽不傻,他背后有聪明的推手运营,默契地配合,逐渐将话题炒热,最终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彻底让这件事“破圈”。
但是现在不行了。
如果金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和那些专家教授一样,大势批驳吕辽,那就从“内部学术之争”,变成了打压青年人彰显个性的帮凶了。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都是曾经被誉为才子的年轻人,互相之间看不顺眼,很正常。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金尚和吕辽吵吵嚷嚷,大家看个热闹也就罢了。
真将自己推向了年轻人的对立面,那就太蠢了。
为了区区吕辽,不值得。
而且,从本心上讲,金尚本人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对吕辽落井下石。
介入这种麻烦事,摊上有可能败坏名誉的风险,总要图点什么吧?
被那些所谓的传统教育学家当做天才的典范立起来,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榜样?
别傻了!
那不是榜样,那是靶子!
金尚并不想让自己的公众形象显得太过完美,那样会拉开和普通年轻人的距离,显得不够真实,进而被排斥。
稍微犯一点“年轻气盛”的小错误,反而更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就好比吕辽,虽然看似被骂得很惨,其实也就是一小撮人造起了声势,更多的莘莘学子们都没有发声渠道,以至于他的支持者们没法站出来为他说话。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主流媒体,还没有给这件事定性。《新世纪教育报》也是颇有影响力的纸媒,但其影响力到底还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受众远不如央广、中视和文宣等旗下的报刊杂志广泛。
这就让金尚有了横插一手的想法。
将近十点多左右,将周末积累的庶务,以及比较急的公文批示后,金尚将公司几个管理人员和顾问秘书团体召集在一起,商量这件事该如何应对,才能让公司利益最大化。
将关于吕辽的事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后,金尚继续补充道:
“因为更高层面的压力,线上传媒的宣传攻势,要稍微做一点调整,对综合门户网站的推广,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短期内是不适合太过激进了……”
在座的大部分在这一行干了许多年,对金尚话里的暗示,基本都能理解。
所以金尚也没有做更多的解释,而是直接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肆给网站打广告的事,虽然可以做,但是阻力会比较大。迎难而上固然显得很英勇,但也不必头铁到四处树敌。于是,我决定将宣传的重点,从公司和网站本身,转移到我这个老板身上来,靠个人热度,带动网站知名度上涨,既没有驳了主管部门的面子,也让虎视眈眈的竞争者们抓不到把柄……”
除此之外,金尚对烧钱打广告的做法,也不是很认同。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今这个大环境,真没有太过激进地急着推广的必要。
从宣传公司,宣传产品,宣传服务,变成宣传创始人,在以往的商业案例中,倒是有过,但那些与金尚设想中的有极大区别。
“老板的正面形象和名气,对创业公司的帮助还是挺大的,只要操作得好,这就是天然的优质代言人,即便我不主动为公司打广告,自然也有人从老板身上挖掘到有价值的消息。”
吕辽能凭借特立独行的举止和形象宣传自己的作品,金尚也可以变相地为需要巨大流量才能撑起来的互联网公司代言。
接下来,金尚将诸多打算,直接告诉了在场的员工,并询问这些专业人士的看法。
提前被告知了打算的杂志主编王燕,周末收集了一些资料,对老板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的。
“不确定因素太多,但……确实值得一试。吕辽这个人,我以前也听说过,从社会主流观点来看,对这个叛逆的青年不太满意,但是主张对其进行必要的劝诫和疏导是主流,喊打喊杀的倒是不多。”
王燕的看法,也符合金尚的判断。
都快要跨入二十一世纪了,吕辽这样的人,固然不讨喜,可退一万步说,他也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志青年,既没有违法乱纪,也没有扰乱社会治安,言行举止再怎么让为子女前程发愁的家长们反感,也没到穷追猛打的地步。
这年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这样的熊孩子多了,只是惹人嫌的方式各有不同。
有传媒业界的资深者支持,金尚想要搞事的念头越发坚定了。
见下方小声讨论着,金尚开口问道:
“谁读过吕辽的小说和散文集?说说是什么情况……”
充当记录员的黄漪漪举起手,清了清嗓子,后开口答道:
“小说的名字叫《那月的风》,讲的故事,基本围绕着初中生主角的视角来展开,无非是男女学生之间朦胧的好感,关于中考,关于未来梦想那点事。总体来看,创作者稍微有点文采,但比较稚嫩。散文集的内容,也就身边的见闻和感悟,没啥特别的。我猜测,吕辽是个有点想法的年轻人,背后也有一个人或者团队在支持他……”
“文章……可堪一读?”
“马马虎虎吧,以通俗小说的标准来衡量,勉强合格,散文集也可圈可点,在同龄人中,很厉害了。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也不是不能理解……”
如此,金尚就明白了。
这就是个受过家庭或者周围环境熏陶,有点文学修养的孩子,不擅长理科或者不喜欢上学,将来多半也考不上好大学,于是干脆退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了。
这样的高中生,并非一个两个,只是都不如吕辽名气大而已。
用专业标准,甚至是艺术品鉴方法来衡量吕辽尚且不成熟的作品,这不仅仅是过分的问题,简直是在开玩笑。
用高考标准来给小学生作文打分,合格的都找不出几篇;同样的道理,青春期的孩子用幻想与热情写出的小说和散文,闪光点是年轻的梦想与懵懂的情怀,煞有介事地研究写作技巧,寻找艺术价值,鸡蛋里面挑骨头也不是这么挑的。
否定作品,否定价值,否定形象,进而全面否定这个人,实无必要。
批驳一下其“素质至上”主张和观点就够了。
“我……也抽时间看看他的大作,一点都不了解,就随意评价,似乎也不太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