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迟滞不前的魏军(1 / 2)

加入书签

 为了准备这次北伐,雍州的兵力调整和粮草储备,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准备的七七八八了。

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张溪把大多数从军多年,训练精熟的士卒,都已经调来了左冯翊地区,准备在两个月后兵并潼关,制造声势。

而右扶风地区,除了原有的五千郡兵外,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都是新招募,新训练的郡兵。

右扶风有邬堡群协助防守嘛,在下次北伐的计划中,也主要是担任佯攻作用,新兵多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新训练的郡兵虽说战阵经验不足,但并不代表军械武器不足,战斗力还是有的。

因此在兵力的对比上,正好跟这次曹魏的进军主力方向,形成了一个比较默契的局面,全都是左冯翊兵力多,而右扶风兵力少。

也就是说,按照北伐的要求,发动主动进攻,在兵力上,是可行的。

而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防守,兵力和粮草对峙消耗后,再想在短期内立刻发动北伐,不现实。

这是张溪主张提前发动北伐的第一个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同样也在这个兵力部署上。

如今长安有两万郡兵,左冯翊各地分布了一万五千余郡兵,三万多人面对曹魏的五万人,虽然兵力略有劣势,但并非无力一战。

这个兵力对比,曹魏肯定已经通过细作的情报知道了,如果这时候再搞诱敌深入作战.那就是真的有点看不起曹真和王昶的智商了。

诱敌深入,是要承担着左冯翊地区被彻底打烂的风险的,而左冯翊地区还都是屯田区手头有兵有将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这样的冒险策略,曹真能上当,那才是真的傻了。

因此啊,张溪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诱敌深入的成功率已经是很低了,倒不如直接出兵缠住曹魏的主力大军,然后等到北军进入关中后,再发动全面反击,顺势北伐,反攻潼关。

诸葛亮想来想去,决定同意张溪的建议。

这么做,站在北伐准备的立场上看,是比较仓促的,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但站在保卫雍州和保证北伐进行的立场上来看,确实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在诸葛亮做出决策后,张溪立刻下令给右扶风的柳隐,让他依托右扶风邬堡群,坚守为上,无令不可冒进。

紧接着,诸葛亮和张溪做了分工。

诸葛亮率五千郡兵留守长安,以防曹魏偏师偷袭长安,同时等待吴懿率领的北军进入关中,然后统一指挥整场北伐作战。

张溪则亲率一万五千郡兵前往左冯翊,支援已经先行出发的魏延等人,缠住曹真率领的曹魏主力部队。

整个战略,是采取了右守左攻的战略,提前开打北伐前哨站。

就这样,张溪领兵出长安,经过了七天的急行军,终于是赶到了左冯翊中部的重泉县。

曹魏的进兵速度,也确实够快,从兵出潼关后,一路往西推进,连克华阴,芮乡,王城,临晋等七县,直逼重泉。

也正好在这个时候,提前赶到重泉的魏延已经接到了张溪的军令,明白了作战意图,立刻就地布防,同收拢四部区作战部队往重泉靠拢,在重泉建立起了防线,等待张溪领兵来援。

但.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

按照曹魏方面来势汹汹的架势,魏延其实已经做好了要在重泉县,以收拢的一万余士卒对抗曹魏五万大军的围攻,坚守至少十天的准备了。

毕竟张溪领兵赶来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路上再有一些意外的话,魏延可能需要坚守的时间更长一些。

说实话,兵力差距虽然大了一些,但在魏延看来,也不算太大,不过是三倍左右的兵力差距,野战进攻可能不利,但守住防线,不给曹魏全军突破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当然,一场苦战是肯定免不了的。

但,现实的发展,跟魏延的预料,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首先,是曹魏在占领了临晋县之后,就表现出了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并没有跟一开始进攻时,那种连克诸县的气势。

魏军先是在临晋县停留了足足三天时间,不知道是在休整还是故意停留,但不管怎么说,总是给了魏延收拢分散在四大作战区兵力的时间。

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魏军的进攻也显得很迟钝,五天时间,只不过是把战线往前推了五十余里,占领了临晋西侧的大荔县,然后就再次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架势。

似乎,魏军并没有表现出要急于进兵的架势。

具体原因是什么,魏延不知道,但曹魏进军如此迟缓,倒也让魏延稍微松了一口气。

毕竟,一万多对五万多,终究是一场恶战,魏延巴不得曹魏方面进军迟缓,给张溪领兵支援自己创造足够的时间呢。

当然了,魏延也不是傻子,看到曹魏进军迟缓就会放松警惕,该有的应对措施魏延还是都做了的。

不仅派出了足够的斥候外出搜集情报,探明曹魏军队的动向,防止魏军给你玩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派出偏师切断自己的后路。

同时,魏延本人也在重泉县积极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巡视防务,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一直这样防守着,到张溪率领着一万五千援军进入重泉县,曹真率领的曹魏五万大军,依然是前锋一万人驻扎在大荔县,主力四万人在临晋县,没有任何往西进攻的架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