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内部矛盾(1 / 2)
迁都的事儿,虽然说诸葛亮,庞统,黄权三人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吧,但这三人到底也是认可了刘备迁都的必要性的。
他们确实反对刘备迁都,但他们都只是认为现在迁都的时机并不合适而已。
一旦时机成熟了,别说诸葛亮和庞统,就是法正,黄权,刘巴等人,都对迁都长安说不出半点反对意见来。
成都跟长安相比,政治意义相差甚大,而且就地理位置和开发程度而言,关中显然比蜀中更加适合作为京畿之地。
所以啊,这三人的反对,对刘备而言,不过是希望刘备能在时机妥当的时候再迁都而已。
可到了你张元长这边可好,直接一杆子支到迁都洛阳去了。
刘备当时就给郁闷了——老子还能不知道迁都洛阳更好,但问题是,老子能等到那一天么?!
本来刘备还想让张溪帮忙说衬一下,找补回一点面子,给个台阶好下来.现在看来,是自己想瞎了心了。
然而事已至此,刘备也不是那种为了面子就迁怒手下的人.迁都这事儿,暂时就只能是这么先搁置了。
但撤兵回成都这事儿,刘备可不想就这么就范。
有些人,有些事儿,只有当他离开了成都后,才能彻底看清。
因此,刘备从自己的袖兜里掏出了法正给自己的私人书信,交给诸葛亮等人看了一下。
这封信吧,看的诸葛亮眉头紧皱,黄权一脸尴尬,庞统呵呵冷笑,张溪.张溪就差直接撺掇刘备,直接免了李严江州都督的职务吧。
反正这人在历史上也是个为了私利不顾国家的小人,玩忽职守不说,还敢假传圣旨,简直是无法无天。
但可惜,刘备没听。
刘备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就惩治李严,甚至他都不可能对成都李氏有什么惩罚措施。
不管李严的小心思到底如何,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年坐镇江州,连接荆州和益州之间的交通,安抚地方百姓,发展生产等等,李严做的是相当的出色的。
而且李严作为东州派的代表人物,刘备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倒下。
虽然刘备对待属下不会跟孙十万那样痴迷于制衡,但作为一名主君,刘备不可能不知道制衡的重要性。
刘备也会考虑到他自己麾下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之间的关系,轻易不会去搞掉一个派系的领导人物。
至于蜀中的世家们,刘备也不会轻易去针对他们。
如今的世道,已经不是孝武皇帝大搞中央集权的时代了,自打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世家的力量就一天天坐大,两百年过去了,世家早就已经成长为这个时代的庞然大物了。
这帮世家们,手里有钱,有粮,如今正值乱世,人他们也不缺真要逼急了,他们可不会跟你客气,扶植一两个代理人,给你来几场叛乱,那可是常有的事儿。
因此,别说就是李严要跟蜀中李家联姻这么点小事儿,就算李严代表的东州派公开和蜀中世家站在一起,刘备也不能轻易动手,必须是缓缓图之。
这事儿急不得。
但是呢,这事儿也缓不得。
以刘备的眼光,不难看出法正给自己的这封私信,不排除身后就有李严的影子,甚至法正也有默契,一方面代表东州派向刘备表忠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加深刘备对蜀中世家们的戒心,保持东州派对蜀地世家在朝堂上的优势。
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但刘备处理的办法,却又异常的高明。
把这些本来上不得台面的玩意儿拿到阳光下面来晒一晒,让这些人心里都有芥蒂,那么最终的决策主动权,就全掌握在刘备自己手里了。
而目前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在刘备的预料之内。
诸葛亮看着皱眉,是忧心朝政不稳,蜀中暗流涌动,这必须要有人能出面去震慑一下,否则必然生乱。
黄权看着尴尬,是因为蜀中那帮混蛋们,这么大的事儿,居然连个气都没有跟自己通,闹得现在自己就算想为蜀中世家们辩解点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庞统冷笑,则是有点看热闹的嫌疑.你们益州派和东州派这么搞,难道真的觉得我们荆州人会怕?!
这个时空,荆州派的根基荆州可没有丢,又在刘备集团内部掌握了大多数的话语权,如今的庞统,是有足够的底气继续这么看热闹的。
至于张溪如今张溪虽然也算是一座山头了,但他自己根本没有这种概念,他纯粹就是看不惯李严这个人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