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预算制度(2 / 2)

加入书签

中书省下了决断,自己这个尚书令要负责执行啥都不知道执行个屁啊。

你要修路,修多久,要怎么协调各部,粮草供应多少,是否需要兵部和户部的协助,这些都不知道,只能一边修一边花钱,最后这个钱花到哪儿去了,到底用了多少就只有一个流水账。

可出了问题呢,要追查是什么阶段出了问题,就凭一个流水账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来,最后所有的黑锅都要他这个尚书令来背凭什么?!

而有了这个预算报告,修工程也好,各部协调也好,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各自要尽到的责任,这些事情在报告生成前就必须先协调好,每个阶段的工程进度也必须做出预规划,完不成的话,谁的责任一目了然。

至于门下省,那就更需要这个预算报告了。

门下省可是审计部门啊,负责对所有的行政政策的执行进行审计。

预算报告加上完工报告,可是审计部门必看的两样东西,一千多年后都是这么干的。

没有预算报告,就一个完工报告,谁知道伱们中间有没有偷工减料啊。

这年头的门下省审核一个工程进度,是做不到在每个大型工程地安排一个监理的,只能是在完工后进行检查而已。

可有了预算制度,门下省只要对照预算制度上的时间节点,随机抽查工程进度就可以了,不仅能随时监督工程进度,监督贪污腐化,还能省下不少的人力物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于御史台的虞翻,也觉得这玩意儿是个好事情。

这年月的御史台没有风闻奏事的权利,他们要监督百官,不光光是去茶馆酒肆道听途说,他们是需要有实际的证据才能弹劾的。

中央官员也就算了,都在眼皮子底下,做点啥缺德事儿很容易就能被人知道,但地方官员,御史台只能通过不定期派出巡查御史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地方官员的政绩,一个是税收,一个治下丁口,最后就是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事儿。

以前要监察这些东西,一个是听当官的自己说,另一个则是去民间走访世家和乡老.可这年头,当地官员和世家乡老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关系,你能找出什么问题就有鬼了。

现在好了,如果地方也采用这些预算制度,不管是财政预算还是工程预算,都必须上报到中央,而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甚至不需要通过当地官员和乡老,拿着报告自己去找,自己去看,一看就能知道这帮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儿,有哪些是真的在为国为民,有哪些是在滥竽充数。

这玩意儿弹劾起来,那就是一弹一个准,谁都跑不掉。

中央四大职权部门,都非常赞同这个预算制度,并且有心把这个制度推广到全国.这个年,张溪根本过不好。

谁让他是这个制度最初的提出者呢。

而且在针对各部的情况不同,这个预算制度的实施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工部尚书简雍,开了三天会后第四天就向刘备请辞工部是急需推广这种预算制度的地方,而简雍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下面的官员除了各司主事和左右侍郎外,大部分都是将作监的匠人们。

这些将作监的工匠们,除了将作大匠蒲元是儒生,只是喜好工事才担任这个职位,剩下的工匠,大字都不认识一个,怎么搞这个预算制度啊。

大家都只知道该埋头干活啊,什么预算,真不懂啊。

又比如吏部尚书秦宓,他也不懂,他一个管官员升迁和调动的部门,难道也需要制定预算?!

是升迁还是降职,是留任中央还是出镇地方,各级官员变动,俸禄调整,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怎么可能提前去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决定官员任命呢?!

而刑部尚书也无法理解预算计划,难道每年处死多少人,都要提前做好计划,不够数量的就硬凑指标么?!

如果说兵部,户部,工部,礼部这些部门确实需要执行预算制度的话,但吏部和刑部,真的不需要啊。

对此,张溪不得不一一耐心的做出了解释。

吏部确实不需要对官员调动实行预算制度,但官员的俸禄总额,你总得心里有个数吧总不能为了做好人大家一起升官,一起涨工资吧?!

你要这么干,刘巴第一个找你拼命你信不信?!

至于刑部,全国各种刑事案件都要汇集到你刑部,你确实不需要对杀人名额做出预算,但这些案件审核是不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

这些就是你需要做出预算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定指标啊。

预算制度,是允许跟实际结果不同的,只要你能说出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就可以了。

预算制度只是一个预先的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种事儿大家都懂,只要能说清楚原因,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那就算御史台,也不能用这个来弹劾人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