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三国时代(2 / 2)
原文记载在《献帝传》里,全篇又臭又长的,就不做转载了。
曹丕大概的意思就是举了周文王和周公旦的两个例子来说事儿。
周文王掌控天下三分之二,依然对商王行臣子之礼,而周公旦掌控国家大事,最后依然还政于王。
这两人因为有这样的美德,得到了自古的认可和传颂,至于像尧舜禹等大贤,他曹丕是压根比不了的,所以许芝说的这些话,他怎么敢听呢?
他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说的挺好听的,但问题就在于,许芝这个太史丞,在朝廷中不过是是不入流的小官而已,他的疏奏,能让魏王曹丕看到就已经很神奇了,而魏王还专门做出了批示,这事儿就更神奇了。
这事儿,但凡有些政治头脑的人,只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该怎么做,一些大臣们就直接心领神会了。
有些人胆子比较小,所以他们直接上书魏王,诉说了曹操,曹丕两代人对汉室的功劳,又说两人平定天下多么的不容易,现在“祥瑞现世”,“百姓思得明主”,在加上谶言已经说明了,“代汉者当涂高”,请曹丕不要“有负天下众望”。
胆子大一点的人,像华歆,直接上书给汉献帝,表示汉祚将终,天下人需要魏王来统治,您老人家就应该识时务一些,赶紧退位让贤。
华歆这一炮打的,汉献帝都给懵圈了特么你这个话,曹操都说不出来吧?!
亏伱华歆还是天下名士呢.怪不得当初管宁跟你割席断交啊,你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你华歆家族可是世代汉臣,世代食汉禄啊,到了你这儿怎么就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呢.合着你吃完了就骂厨子是吧?!
可问题是,现在形势比人强啊,刘协又不是那种有胆魄的帝王,他连曹髦的骨气都没有,面对这样的上书,居然只是支支吾吾的表示,大汉传承数百年,岂能在他手里断绝?!
然后吧,群臣一个劲的开始上书,说来说去不过是所谓的谶言,绕来绕去绕不过一句“代汉者当涂高”。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东西,刘协要有汉武帝的本事,分分钟能把说这些话的大臣拉出去砍了,要是有光武帝的能耐,这些疏奏也到不了他的面前。
说到底,刘协当了三十年的傀儡,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来压制朝政,在加上曹魏势力已经从上到下哦彻底覆盖了朝堂,刘协愿不愿意,其实根本不重要。
而最让刘协感到无助的是,刘晔这个正牌皇叔,居然也加入到了劝谏自己让位的行列中来了。
刘协是真的不能理解了。
刘备那个隔着不知道多少代,祖上还跟光武帝刘秀不是一支的中山靖王之后,到现在为止还在努力的匡扶汉室,怎么你刘晔这个根正苗红的大汉皇叔,反倒是第一个背叛了祖宗呢?!
而刘晔这一出面,刘协顿时发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堆所谓的辅国将军之类的汉室后裔,也纷纷上书说什么“天命在魏”,还有人利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说什么大汉是火德,而大魏是土德,火生土,故此大魏代汉是天命所归。
刘协整个人都麻了,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从大臣到宗亲,全都站在了曹魏的一边,自己完全孤立无援。
而且这件事,从头到尾,他刘协压根没有任何发言权,真正有发言权的人,是曹丕。
而曹丕这会儿,面对群臣的劝进,还在假模假样的玩什么“三辞三让”。
特么看的刘协一阵恶心。
但恶心又怎么样,根本没人会来在意你刘协这个皇帝是怎么想的,大家都想着让曹丕当皇帝,好当一个“从龙功臣”。
刘协知道自己毫无办法,也只能感慨大势已去他就算不配合,曹丕就没有办法玩这套让人恶心的“禅让”了么?!
曹丕需要的,只是一个姓刘的工具人而已,是不是他刘协,根本不重要。
既然这样的话刘协自己都没有为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尽忠的想法,就别说其他人了。
延康元年十月,经过了三个月的来回拉扯,曹丕在受禅台接受了刘协的让位诏书,正式称帝,国号“魏”,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
而刘协,曹丕也没有把这个工具人用完后就处理掉,而是相当大度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山阳公封邑有一万户,可以“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
可以说,曹丕至少在这点上,还是给足了刘协礼遇,也给足了大汉面子的。
只是就像曹丕自己说的那样。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