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曹魏的反应(2 / 2)

加入书签

现在的曹丕,是有两个选择的。

第一,是提前篡汉,逼迫大汉天子“禅位”给自己,尽早完成这样的法统交接,这样的话,这个天子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也就不用担心关羽是不是去偷袭许都了。

第二,是忍着,先把大汉天子迁到洛阳,暂避关羽的锋芒.可这就又回到了当初曹操面临的那个难题。

迁都,政治影响太大了。

一旦迁都,就意味着曹魏方面惧怕了刘备集团,而曹丕回头即使再逼迫汉帝“禅位”,也不会被天下人认可。

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年头的汉帝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真正决定大汉存续的人,已经不是许都的那位大汉天子,而是割据荆益的刘备。

如果曹魏能持续压制,甚至彻底消灭刘备,那么有没有汉帝,大魏都是天命所归。

但如果曹魏压制不住刘备,甚至反而被刘备打到中原腹地,那么就算曹丕手上有天子,那大魏也是乱臣贼子。

曹丕也是两难。

提前篡位,政治准备工作没有完成,民间舆论也没有兴起,突然说什么代汉自立,不见得能得到天下人,尤其是天下世家的认同。

可迁都的政治影响也非常的大,曹丕不能轻易迁都,否则即使后来篡位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这个问题,曹丕是没办法跟曹仁这样的武夫去商量的,但跟贾诩和陈群商量吧可以是可以,但这俩人,还真的算不上是他曹丕的心腹。

因此,曹丕无奈,只能先结束这次议事,回到魏王宫,跟自己真正的心腹,刘放,孙资两人商议。

这两人,是曹丕的心腹,而且这两人的姓氏也很奇葩有时候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曹丕的恶趣味。

这时候的刘放和孙资两人,都是曹丕的秘书郎,而且常年跟随曹丕,经常跟曹丕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有一说一,这俩人,倒也能力出众,只是吧有点跟陈祗类似,后期弄权祸国,引出了司马懿秉政,所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根本不给这俩货立传。

曹丕把自己的两难处境跟这两人一说,这俩人思考了一会儿,立刻给曹丕出了一个主意。

现在最让曹丕头疼的既然是政治问题,那就从政治层面去解决,解决了政治问题,之后再考虑军事问题嘛。

既然现在许昌很危险,随时都有被关羽偷袭的可能,那就别让天子在许昌待着了。

当然,迁都的影响力也很大,孙资和刘放也不敢轻易主张迁都,所以这两人给出的主意是——天子巡幸邺城。

是的,咱不迁都,大汉的都城还是在许昌。

但是呢,这些年魏王治理河北,成效卓著,而且河北自从平定后,百姓安居乐业,日常思沐皇恩,天子出巡河北,驾临邺城,也是彰显大汉天子威仪的好事嘛。

曹丕立刻就懂了。

这两人是建议让天子到邺城来先避一避,省的被关羽给抢走了。

而且将来如果曹丕要代汉自立,那么也省的再跑到许昌去逼天子写什么退位诏书了,反正人就在邺城,什么事儿就近“商量”,一切都齐活了。

当然,所谓天子巡幸邺城,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就算刘协到了邺城,那也是被软禁起来的,谁还会真的让他显示什么“天子威仪”么?!

而一旦天子不在许昌了,关羽领兵进攻许昌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这样只需要让张辽谨守南阳,让许都令司马懿做好许昌防务就可以了。

至于打退了关羽的进攻后.那这个大汉天子也就别回许昌去了,直接就在邺城禅位给自己,自己登基称帝就可以了。

曹丕顿时觉得自己为难的处境得到了解决,赶紧下令给华歆,王朗等人,让他们前去许昌,“说动”天子,巡幸河北,驾临邺城。

刘协不想去邺城,真的,非常的不想去。

谁都知道邺城是曹氏的老巢,自己去了邺城,还有没有命出来都不好说。

但刘协这个人,只要他有曹髦一半的勇气和担当,他也不至于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曹操至少比司马昭有底线,干不出当街弑君这样的事情来。

可惜,刘协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他即使再不想去,那也没有胆子不去。

因此,在建安二十五年的七月,大汉天子发诏巡幸天下,第一站是河北邺城。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