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御用文人(2 / 2)
袁锦江涨红了脸,说道:“我尽忠职守,上书弹劾的内容哪条不是有理有据?”
杨素轻咳一声,说:“袁先生,咱别说这些没用的行不行,现在不是说你有理有据的时候!再说了,有理有据的事情做出来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现在有个机会,不仅可以让你官场扬名,还可以预防即将到来的言路闭塞的麻烦,你就说你愿不愿意抓住吧!”
袁锦江被杨素一激就要答应,但是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口了。他做言官时最是不屑对皇上溜须拍马的谄谀之臣,一旦专职为《大华官报》撰稿,他自己也将被划入此列,毕竟骂皇上的文章在杨素这里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的。
杨素见他犹豫,知道他一时难以接受从言官到“御用文人”的落差,只能晓之以利:“这第一期报纸中,我准备把你的文章安排在皇上之后,两位大学士之前,你精心打磨一番,必受追捧,只要引导舆论的效果出类拔萃,皇上自会忘了过往的那些不愉快。”
然后动之以理:“袁先生,此时此刻已经不是犹豫的时候了!你为大义献身,虽然会被所谓‘清流’排挤,但是你遏制了东厂膨胀的权力,保护了言路的畅通。那些人动辄假‘道义’、‘正理’之名进谏骂人,于国家政策毫无益处,咱们理他作甚!”
袁锦江仍然皱着眉头,沉思利弊,忽然听到马车内再一次传来妻子的声音:“夫君,还不走吗?”
他回头去望,只见妻子又打开了车帘似乎想要催促,但是一见到杨素也在,便又将帘子拉下,不再打扰二人,对妻子素面朝天的容颜的惊鸿一瞥让他心中一痛,大声喊道:“咱们不走了!”
连袁锦江自己都没想到,真正触动自己的不是杨素口中的名利或者大义,而是对发妻的感情。他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对杨素说道:“杨大人,离京之前我已经卖掉了宅院,现在没有地方居住,不知杨大人方不方便安排?”
杨素大喜过望,立即说道:“报纸的印刷要在国子监经厂进行,袁先生尽管住到国子监来,我现在是格致馆的博士,这点小事还是可以安排的!”
袁锦江点了点头,回身招呼车夫回城,然后对杨素说道:“杨大人,在诏狱内我曾对你恨得牙痒痒,甚至想你死了才好。可是辞官之后这十日,每每想到你却再没有了那种恨意,今日再见你时,竟发现对你反而有些亲近,也不知是何故。”
杨素微微一笑:“若没有我,袁先生已经成了无头的游魂!人之初,性本善,你饱读圣贤书,纵使对我略有恨意,也敌不过骨子里对我救命之恩的感谢吧。何况无官一身轻,心态一旦发生变化,看任何人,任何事都会发生变化吧!”
袁锦江沉吟片刻,又望了一眼马车的方向,想到妻子还坐在车内不知所措,便产生了立刻奔入车内与她叙话的冲动,下意识地说道:“‘无官一身轻’,怎么那么多人就看不透呢?”
***************************************
国子监经厂内一片忙乱,杨素逐个检查着刻板上的印字,他还是低估了印刷的难度。
经厂内的雕版工都是京城内身经百战的老手,活计异常熟练,虽有人数超过百人,可是每块刻板同时只能有一人操作,而且杨素又使用了现代那种十六开两版的设计,刻板就会弄得非常大。他只能将刻板再拆分细化,才能赶在五日内完工。
两位西洋教士都赶来帮忙,拉丁语系多用字母拼接,活字印刷难度远低于字数极多的汉语,是以西方的活字印刷应用更为广泛。他们现在负责改良活字,争取缩小每个活字的大小,让每个版面能够印上更多的内容。
格致馆的学生们也被杨素带到了印刷现场,现在他们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改良转轮排字技术,使多名工人可以同时进行一个版面的排布,争取能在一个月内更新技术,让报纸的文字部分弄成活字印刷。而这一个月内,杨素的报纸只能用雕版印刷术强上了。
杨素一边研究着刻板,一边叹了口气,对恰好匆匆赶来的石温之说道:“看来只能向司礼监开口借一些工人来,一边制作雕版,一边制造活字。现在国库没钱,看来只好由我出去乞讨了。”
石温之顺了口气,将手中书稿递出,说:“老师,您苦等的最后一篇文章送到了,刚才袁先生家的丫鬟把文章送到了经厂门口。”
杨素立即接过书稿,紧张地打开,看见标题竟是《论孝》,第一句则是“‘孝’乃百善之首”,心就提到了嗓子眼,默念:“阿弥陀佛,袁锦江同志你可要迷途知返啊,别再闹什么幺蛾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恐无后,是以不告而娶,孟子言其‘犹告也’。”
读了这句话杨素就放心了,孟子的原意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而袁锦江同志直接进行了曲解,认为舜尽管没有告知父母,但他是因为恐惧无后才这么做的,在贤明的君子眼中,那是犹如告诉了一般。
文章以此开篇,对传统孝道中很多地方进行了批判和个人的理解,最后甚至断章取义,从孔圣“事父母几谏”中提炼出了“谏亲”的想法,把《礼记》中“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的说法进行了驳斥。
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崇严国本疏》、《报养恩母求去疏》的传统孝道的核心论点相去甚远,甚至有了那么点儿解放思想,平等亲子关系的意思,最后更是把光熹吹上了天,说光熹勤政节俭,对国家大事负责,是报答了皇太后在他刚即位时临危受命垂帘听政的大恩,就是尽了最大的孝道。
杨素叹了口气,心说:“这袁锦江笔杆子也够硬的,真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水平。只是有了种‘御用文人’的味道,但愿这个词在华朝,会发展成一个褒义词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