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清谈当政(2 / 2)

加入书签

顾和的母亲刚好于不久前去世,便坚决辞让,并对他的亲人说:“虽说古人有时脱下丧服出任国家官职,但那是因为他们的才干,足以承担时代的托付,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也那么做,却只能使孝道有亏,伤风败俗。”

顾和是江东名门顾氏的后裔,算不上清谈高手,但有此背景已足够上位了。

当时的人都对他这一风度很钦佩,于是殷浩也学习顾先生,坚决辞让,但他既没丧母,又没丧父,实际没有半点充分的理由拒绝,单纯只是为提升自己的价码而已。司马昱不得不特地写信给殷浩,说:“国家正处在穷困,危险艰难,都已到顶点,你见识深远,是治国的大才,足以引导我们,渡过难关,如果执意退缩,只图满足自己个人的愿望,我恐怕天下大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你肯不肯担任官职,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国和家都是一样的,你应深切考虑。”

这样一来,殷浩已是志得意满,把他的言行举止和国家存亡并列一起,还图什么呢,这已是最高价码了,于是坦然就职。

殷浩不知道庾氏兄弟虽然没了,但桓温仍是务实派的领军人物,二人的矛盾终将爆发。

实际就在桓温征服成汉政权的第二年,殷浩就率先发难,竭力在朝中宣扬桓温的野心,认为外敌虽除,但内患却刚刚产生。殷浩可是东晋清谈势力的领袖,其余的清谈家们自然唯他的马道是瞻,也纷纷在国内肆意造谣,声称桓温不是久居人臣的人,一定会借着伐蜀的余威危及朝廷。

所谓积毁销骨,朝臣们无论是不是清谈派的成员,都已对桓温心生忌惮,甚至民间都已开始流传相关的轶事奇闻,所以桓温虽立此奇功,但朝廷的封赏却迟迟不能到位,一直拖了半年有余。

348年8月,政府还是不得不要走这一步,但具体如何封赏却成了大问题,原本司马昱打算封桓温为豫章郡公,政府官员却普遍认为如何高了,要是桓温收复洛阳,到时候该如何赏?司马昱无奈只得擢升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比豫章郡公要次一级),擢升谯王司马无忌为前将军,擢升袁乔为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宰相何充早于346年正月去世了,皇太后的父亲褚裒又一味地避嫌,于是当下的朝廷完全由会稽王司马昱作主,而司马昱的智囊团是一批清谈势力,也即东晋政府已完全沦落到清谈大军之手。

为了与桓温对抗,司马昱特邀京畿卫戍总司令殷浩,与他一同参政,殷浩则把征北将军府秘书长荀羡和前江州督导官王羲之,全都拉拢过来,擢升荀羡为吴国郡长,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自己的羽翼。

荀羡是巾帼英雄荀灌的弟弟,凭姐姐的关系,再加上长得帅气,谈吐优雅,基本上是年少成名,十几岁的时候更是娶了司马衍的女儿寻阳公主为妻,堪称人生赢家,后因清谈与殷浩结交。不过他倒也是有趣的人,结婚的时候因不想做皇帝的亲戚,居然想到逃婚,后被府上的官员追回。

王羲之的名气比荀羡更大,虽也喜欢清谈,但他成名却不是因为清谈,而是写得一手好字,又是王导的侄子,免不了被人奉承巴结,在清谈界的地位也挺尊贵。

其实作为当事人,桓温完全是躺着都中枪,他只是本着一腔赤诚,为国家削平周边的威胁,却不想因此成了众矢之的,既感无辜又觉愤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