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周围村民(2 / 2)

加入书签

冯达按着王越交代的口径回复着。

村民们一听还有个二少爷,看来这肯定是京城哪位勋亲家的了。看看这工地就知道了,这得要多大的财力才能搞这么大场面。

冯达一看这些村民一时无语,就开始扮演大灰狼:“我们这里正缺人做工,有愿意来的,我们一天包三顿,白面大米饭管够。想在这里住的也包住,一个月还有积分拿,积分可以换银子,最少一个月发三两银子。”

张家庄的村民一听,呼啦一下就把冯达围上了。纷纷问道:“此话当真?”

别说三两银子了,就凭三餐管饱白面大米,这些人也愿意干呀!何况还有三两银子,这些人一年也见不着三两银子是什么样子。

就算明末米价很高,三两银子还是可以买一石多米,能养活一家老小了。

“当然当真,你们问问那些做工的。”冯达用袖子挡在胸前,真怕这帮人把他撕了。

正在筑城的工人听了半天了,都笑着道:“老乡们,当然是真的了,我们干了好些天了,天天的大米白面呀。晚上想喝个小酒,可以拿积分买哦。哈哈!”

这帮人现在日子过得舒心了,这心情也好了。

“那个积分怎么赚?”其中一个黑大个问道。

冯达早就注意到这人了,一看就是个壮劳力,于是笑着问道:“不知这位如何称呼?多大岁数了?”

黑大个抱拳道:“小的张铁柱,今年十九岁。”

“好,那我就说说这个积分。“冯达对他道:“积分分三个档次,干的最好的一天30积分,良好的20积分,一般的10积分,这10积分就是一钱银子。只要不偷奸耍滑,人人都有10积分。那一个月就是三两银子。”

“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赚九两银子?”张铁柱摩拳擦掌的说。

“对,没错,只要你肯干!”冯达点头道。

赵铁柱小心翼翼的问道:”那个,那个大人们那里要克扣多少?”这在明朝是惯例,有个名词叫“漂没”。

“你是在说我吗?”冯达乐了,旁边筑城的工人也乐了。

冯达只好向他解释:“我是克扣不了你的,每天的积分发到你个人手里。我比你们的积分高,每月最高也就收入十二两银子,要是多出来了,二少爷一会问我从哪里来的。是吧?”

管理人员有单间住房,吃小食堂等特权。个人积分由小队集体评,三等积分都有固定的指标。小队积分由中队按工程进度每周评一次。汇总和发放,由王鹏远带着几个做过账房的人在做,不经过管理人员的手。

张铁柱听完了冯达的介绍,搓着手问:“那我们何时可以上工?”

冯达笑着说:“我们随时欢迎呀,不管是青壮还是妇女、老人孩子我们都要。”

“啊?女人和孩子老人也要?”张家庄的村民不敢相信的问。

“没错,”冯达得意的说:“这女人可以做饭,洗衣,售货。年纪大的可以种菜,清扫卫生。积分虽然少了点,一个月也差不多能有二两银子的积分。年纪小于12岁的孩子来了,必须读书。这里包他们一日三餐,每天一顿肉菜,早上有牛奶,还发衣服。”

冯达总觉得王越对孩子们的待遇太好了,这哪里是孩子,这分明是少爷。

他哪里知道,这些孩子才是王越未来的希望和基础。

经过现代教育出来的新生一代,必将不同于大明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读书人。

用高福利待遇,是为了吸引穷人把孩子送过来。现在的师资力量还很单薄,只是安排了几个私塾先生和童生,先教识字和写写三字经什么的。等条件具备了,王越打算上电化教学。

至于银子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各银储金库里的金锭、银锭还有从其他地方搜刮的大量袁大头。

听完了冯达的话,让这些村民心痒难耐。

张铁柱向冯达一抱拳道:“那我回去和我爹娘说说。”转身就往回跑,其他村民也纷纷跟着他往家赶。

这些村民一回到张家庄,整个庄子都热闹起来。

一阵鸡飞狗跳,呼朋引伴的喧闹,很快从庄子里出来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沿着小道向工地赶去。有些不明所以得村民,拉住其中的人一打听,也赶紧回家招呼人去了。

看着不断赶来的村民,冯达觉得他们也比以前的灾民也好不到哪里去,唯一的优势大概就是能糊口而已,同样的破衣烂衫。

还是老套路,先吃饭,再洗澡发衣服。

一通折腾之后,这些村民就焕然一新了。虽然这衣服有些古怪,可的的确确是新的呀。看来这里的东家没唬人,这么新的衣服都发给他们,还能少了自己的银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