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疯狂的宁县人(2 / 2)

加入书签

这事还得从江晨上次卖完蜜汁红薯丸子离开宁县后的第二天开始说。

由于江晨那带有现代气息的吆喝方法,让蜜汁红薯丸子成为了宁县人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

特别是那段“小孩吃了长身体,老人吃了能长寿,小娘子吃了美美哒”。

有几个当时吃到了蜜汁红薯丸子的女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女子对好友说:“今早,我夫君居然说我今天特别的美,他好久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了。”

或许是她几位友人的客气话,也都纷纷赞同,几句话后演变成了互相都称赞今天都很特别。

而女人的想法真是捉摸不透,最后愣是把这句话说到了蜜汁红薯丸子上。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

小的吃了比个头,老的吃了比气色,就连最先吃蜜汁红薯丸子的那几个书生也在比作诗。

个头高了、气色好了、思维开阔了……等等这些或许只是一句相互客气的话,却让他们联想到了江晨的吆喝语,联想到了蜜汁红薯丸子,最后是越传越离谱、越穿越神。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这也弄得那些没有吃到蜜汁红薯丸子的人,都想见识一下这传的神乎其神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而吃过了的都还想再吃。

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场面。

江晨要是知道原因,肯定要被笑岔气的,这搞得他好像一个传销头子一样,给人洗脑了。

“诸位……请听我一言,那天我说了还会再来,也说了是在老地方,所以大家别急,请让我履行约定。甜品今天有很多,我们先到上次那个地方,好吧!”奈何江晨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好在这些人也都是好说话的人,听江晨这么一说,也不再拦着他,给他让出了一条路,有些脑子灵活的人已经跑去上次那个地方占位子了。

江晨一行人来到原先的那个十字路口时,卖蜜汁红薯丸子的人到了的消息已经传开了,十字路口此时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不过这些都是些家里富裕的人,毕竟那得十五文才得一小碗。

附近卖吃食的店铺摊位老板也都知道是那卖蜜汁红薯丸子的人来了,脸色都不怎么好,他们哪里相信这小小的丸子会有这么神奇,心中已经是腹诽了江晨无数遍——奸商真黑!

“各位……各位……静一静,请听我说几句话。”江晨鼓足了劲喊道,这里太吵怕后面的人听不到。

“承蒙大家看得起我家乡这不起眼的小特产,由于制作蜜汁红薯丸子的材料上次用完了,再做的话得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焦糖红薯丸子,都是绝品美味。”

起先听到没有蜜汁红薯丸子,不少人差点就喊了起来,但听到有新的叫焦糖红薯丸子,决定先看看。

实际上正如江晨所说,制作蜜汁红薯丸子的蜂蜜已经用完了,上次来宁县也没找到哪里有蜂蜜卖,所以才买了一些糖回去让王大力磨成了细沙状,卖的时候撒在红薯丸子上。

这次江晨也学聪明了,与王大力砍竹子的时候削了不少竹签子,红薯丸子都串了起来,这样比用小碗装方便得多。

“各位,价钱不变,还是十五文八个,不过这次买一串,我贴两个,大家给面子,今儿我就拿脸接下了。”江晨笑着说道。

“好,小老板敞亮!”不少人拍手叫好。

他们不缺钱是一码事,江晨有态度又是一码事。

一旁的林楚楚和王大力早已经把火生好,不一会,锅里的水沸腾了,往外呼呼冒热气。

“咦……味道还真的跟上次的蜜汁红薯丸子不一样。”一个买到焦糖红薯丸子的男子已经吃上了。

“好吃,我还要再买一串。”一个少年三两下就把自己手上买的那串给吃完了,正欲挤进人群,再买一串。

“你干什么呢?才买了,现在又来,我们都还没买到呢。”

“对对对……挤什么挤,也不知道照顾照顾下我这老人家。”

……

这少年的插队引来了一阵不满,也才让江晨注意到乱糟糟的现场。

“诸位,听我一言,给我一个面子,大家守下次序,排队好吗?你看这里有不少小孩、小娘子,还有老人,大家都理解下。”

虽不情愿,但众人还是听了江晨的建议,排起了队。

江晨这边的速度也快,因为丸子在家已经是蒸熟了,现在是加热一下撒上糖沙就可以了。

轮到一个带着仨小孩的妇人时,三个与林楚成一般大小的孩子都望着江晨手里的焦糖红薯丸子,不断咽着口水。

而妇人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我买一串。”说完掏出了十五文钱递了过去。

江晨是想借红薯的新鲜感赚一笔相对富裕人的钱,但他也不是那种没有良心,只做一次买卖的奸商、黑心商人,对顾客不闻不问,见这妇人和仨小孩的穿着,家境也不会比他们好多少。

待妇人拿了一串焦糖红薯丸子离开时,江晨拿了两串给林楚成,又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只见林楚成小跑着追上了仨小孩,对他们说了些什么后把手中的焦糖红薯丸子分给了他们。

林楚成笑着跑了回来,江晨则是对他竖了竖大拇指,而那个妇人也是回头对江晨微微一笑,露出了感激的神色。

排队的人都将这一幕看在眼里,都认为江晨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会排到自己得多买几串。

五千多个丸子也就五百来串,不一会,小车上的篮子已经见底了,而人也越来越少了。

“你这人也不知道施了什么妖法,让这些个人多花冤枉钱买了你的东西,还夸你人好。”

江晨眉毛一挑,人的口味不同,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江晨这十五文钱的甜品,抬头一看,没想到说这话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