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如何善后(2 / 2)
但窦静所提,以和亲之道笼络突厥各部,却让王易听了很不舒服
和亲,以汉家宗室女人嫁到胡地换取和平,这是王易非常不认司的手段,他强烈反对
王易有点忍不住了,想站出来奏言,但还有一人比他快,御史大夫温彦博在王易之前出列奏道:“陛下,臣觉得,将突厥人迁徙到充、豫等州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突厥人一辈子以草原为家,放牧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臣奏请陛下准其如汉建武故事,置降之突厥人于塞外,保全其部落,顺其习俗,以实空虚之地,使其为我大唐挥蔽,臣觉得这是最好的策略“
温彦博奏完后,魏征很快就站了出来,大声地奏道:“陛下,臣反对将突厥降众安置之议
突厥人世代为寇盗,无数次犯我大唐边境,是我大唐百姓之死敌也,今幸而将其破亡,陛下以其数十万人降附,不忍将俘虏的这数十万之众尽杀,以臣之议应该将这些俘虏放还故土,不可留之我内地北胡之戎秋人面兽心,他们势力削弱时候则请降归服,势力强大了则再起叛乱,这是其本性今降者众近二十万,几近我数个上州人口之规模,繁衍生息数年之后,人口必定成倍增加,必为我大唐心腹之患也,到时有事,那可后悔莫及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将胡人安置,后二十余年间,伊水、洛水之间,遂为北方戎秋聚居之地,频生乱事,此前事之明鉴也,不可不防广
“陛下,臣反对魏秘书监此议“魏征说完后,温彦博再次站了出来,奏道:“君王对于天地万物,事无巨细,都要有所包容现在突厥困窘,在我大军打击下,余部尽降,前来归附我大唐,为什么抛弃而不予接受呢孔子曰:“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授之以生产之道,教之以仁义礼教,数年之后,这些突厥降众全都变成我大唐子民,到时可以选择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到朝中任职,使其入朝充任宿卫官兵,这此头人会畏惧皇威、留恋皇恩,忠心为我大唐做事,有何后患呢?臣以为,若如魏秘书监所提那般,将他们全都放回草原,不对其置以监管,他们必定会再次集聚力量,与我大唐为敌,那才是真正的大忽因此,臣以为,万不可采取此纵虎归山之举“魏征马上反唇相驳:“陛下,臣以为温大夫此奏甚为无理,突厥人本性使然,即使对他们施以教化,授以生产之道,教之以仁义礼教,他们依然会顽冥不化,无法将其教化为我大唐真正的子民,到时突厥人集聚之地,必生乱事,陛下,五胡乱华之祸事过去并不久,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温彦博马上站出来再次反驳:“陛下,魏秘书监所说无理之极,突厥人并非人人本性如禽兽,这些年,降于汉人之胡将并不在少数,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即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我们并不期望所有突厥人都被教化,但只要有大半的突厥人,特别是突厥头人,能听服于我大唐,那就可大大弱化突厥人的力量,以夷制夷,这些归降我大唐的突厥人,即为我大唐防守边关之强大力量退一步讲,即使朝廷不准备对他们施以教化,那也不能完全将他们放归草原,数十万突厥人重归草原,不出几年,必成我大唐患“……
听了两人相互间的辩驳后,一边留神听着的王易挺是感慨,魏征在历史上留存的名声非常不错,但有很多的历史学者对其评价并不是很高,就因为此人在朝政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建树,许多记载在历史上其对于朝政的建议都证明了其目光看的并不长远,就如关于讨论这次如何安置突厥的事,还有其极力倡导的“偃武修文”之策,都可证明其目光确实短视,魏征还未再次开口,殿上的李世民说话了:“诸卿说的都在理,如此大事,必须得集广议再做定夺,联想听听诸位爱卿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否,有意见者尽可奏来“
李世民的眼光落到了站在最前列的长孙无忌,还有房玄龄这几位重量级的大臣身上,看到这两人并没什么反应后,有点失望,又往朝臣队列中瞄去,最后落在站在最后边的王易身上,看到王易在那里昂着头,一副跃跃欲试,想站出来发言的样子,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一个奇特的眼神
今天李世民特意将原本不应该参加这样紧急朝议的王易宣进宫来,正是想听听此子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在听了这么多大臣的奏议后,很想听听王易到底有何说法
并没让李世民失望,在殿内稍事冷清了一小会后,王易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来:“陛下,臣有奏“
本站7x24小时不间断更新小说,请牢记<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