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五、浙东飞雨过江来(2 / 2)
越是机密的小道消息越是传得飞快,很短时间上海滩便人尽皆知,说到最后还有那么一句:“这是机密,不能随便外传!”
随着流言的传播,蓝格志、薛纳王等几家股票价格开始直线下跌,其他橡胶股票的上涨势头也被遏制。但“橡胶时代”的理念实在太深入人心,不少人依然在持票观望,心道:“蓝格志、薛纳王等股票下跌,是因为它们诈骗;如果是正规橡胶公司的股票,价格应该还会涨的!”
天堂和地狱只有一步之遥。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地狱到来。
托尼还没有抵达上海,美国政府一条新闻:鉴于橡胶价格太高,为防止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将限制使用橡胶。
消息一,伦敦市场橡胶价格应声而跌,上海市场马上随之跟进,橡胶股票遭受重创。加上之前本来就流布的传言,迅速在股市上形成了大恐慌。每个人都争着把手中的橡胶股票卖掉,价格一落千丈。短短几天,原先价值数十两、上百两的股票就变成废纸一张。至于麦边等人,早在流言传布之初,就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孙元起收到上海道蔡乃煌的来信后,只能一声长叹。
在孙元起淳朴的意识里,能买得起数十两、上百两银子一股橡胶股票的人,都不是穷人。如今股票投机失败,顶多也就让这些有钱人破点财。随后的事态发展证明,孙元起的想法是“i,iive”,因为不仅个人参与投机,上海很多钱庄也被搅了进来。
类似于银行的金融机构,中国在明代中叶就已经出现,具体名称包括钱庄、钱店、银号、票号等,从事存储、汇兑、信贷之类的金融业务。进入清朝以后,钱庄获得较大发展,在各地都有不少私人开设的票号,大的钱庄甚至可以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分号,实现汇通天下,比如乔致庸的大德通。电视剧《乔家大院》也正是讲述这类钱庄的兴衰史。
随着国门开放,汇丰、道胜、正金、花旗等外资银行先后进入中国,逐渐压缩钱庄的生存空间;清政府也紧跟形势,相继成立官方背景的交通银行、大清银行。但私人钱庄依然在挤压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那就是通过紧密的人情网,灵活地向本土企业和商人提供小额金融业务。因为上海滩人烟辐辏,工商业发展,业务量大,私人钱庄发展非常迅猛。在20世纪初,一度和外国银行、本国银行成为三足鼎立之势。
私人钱庄因为资本较小,而且顾客多是熟人,所以有经营灵活、手续简单、形式多变等诸多优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也存在着手续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那些小钱庄,开设就是为了赚钱,经营时会更加不择手段,以期获得暴利。当橡胶股票价格飞涨的时候,便有无数小钱庄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了淘金大潮中。他们参与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向投机者提供贷款。这本来是一项无可厚非的业务,只要投机者提供足够可靠的担保,哪怕出现股灾,对于钱庄影响并不大。但很多钱庄“发明”了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连环担保:
首先,允许顾客用橡胶股票来抵押,获得贷款;
接着,顾客用贷款去购买橡胶股票;
然后,顾客再用买来的股票作抵押换取贷款,再去买股票……
就当时来看,橡胶股票的盈利速度远超过钱庄的贷款利率,如此一来,顾客、钱庄都能赚钱,这项业务何乐而不为呢?可谁也没考虑过股票贬值乃至变成废纸的可能性,因为大家的脑袋里只有“发财”二字。
二是钱庄直接参与炒股。因为炒股来钱太快,由不得你不心动。而且很明显,投入越多,赚得也越多。很多钱庄老板就忍不住诱惑,开始下海捞鱼。尽管他们都是小有身家,毕竟资本太小,于是就挪用钱庄的钱。钱庄的钱可不全是他自己的,很多都是储户寄存在此生息的。一旦血本无归,在此存钱的工商业主岂不是同样要遭受巨大损失?
更可恶的是大钱庄的老板,像正元钱庄老板陈逸卿、兆康钱庄老板戴嘉宝、谦余钱庄老板陆达生,他们不满足于挪用自己钱庄的钱,还向小钱庄拆借。小钱庄觉得大钱庄信誉有保证,自己又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自然无不应允。
谁知道突然之间,橡胶价格狂跌,橡胶股票成为废纸,所有投资血本无归!仅陈逸卿、戴嘉宝、陆达生三人的损失,就在白银600万两以上。
在股灾过后短短几天内,上海就倒闭了大小钱庄数十家,而且影响越来越大,逐渐由上海股市大恐慌演变成全国范围内的金融大恐慌。<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