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开考(2 / 2)
“当当——”这个小插曲过后,听得几声清脆的锣响,考场一片肃静,意味着这次县试正式开始,几个书吏捧着一大叠的考卷,出现在门口,然后开始分发卷子。
不多时,考卷到手,考生们一个个都开始埋头看卷,全场一片安静,只能听到一阵“沙沙”的翻动卷子的声音。
江云也并没有立即动手做题,而是把卷子从头到尾整个都大致浏览翻看了一遍。
这卷子的题目式样,数量,跟书院的月考,季课差不多,原本书院的月考,季课就是按照县试的规格体例而来的。
整个卷面,同样分为贴经题,墨义题,试帖诗,策问,以及一篇文赋。
贴经题二十道,总共十分,墨义题十五道,总共十五分,试帖诗一首,占去十分,策问一道,占去五分,这前面的题目一共四十分,最后一篇文赋,则是六十分。
当然在录取中,分数高低并不是唯一标准,主要还是要看最后那篇文赋,只要这篇文赋做好了,得了考官的欣赏,即使前面的题目差了一些,也有可能脱颖而出,只有差不多的卷子,这分数才有分出高低的作用。
江云先大致看了一下卷子上的贴经题和墨义题,贴经题也就是相当于默写题,卷面上标出前一段圣人之言,考生默写出后一段。墨义题则是列出一句或几句圣人之言,考生写出句子的解释,不需要特别标新立异,只需要中规中矩的解释即可。
县试的题目,主要就是刘朝宗这位主考官出的,还好,他并没有故意刁难考生,这二十道贴经题和十五道墨义题大部分中规中矩,不算太偏僻难答。
看过贴经题和墨义题,心里有了些底,再去看试帖诗的题目。
“芝兰生于深林,不已无人而不芳。”以此为题,作一首五言四韵诗。
看到这个题目,江云就是一阵挠头,若是从题目的本意,应该就是写一首关于深林芝兰的诗,不过若只是简单的描写,显然不能得到这十分中的高分,肯定还要借物叙理,这个难度就大了不少。
寻思片刻,没有头绪,江云就暂且放下,继续看下面的策问题。
“天何所沓,日月安属?九天之际,列星安陈?其水漫漫,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看到这里,江云不觉会意一笑,这个刘朝宗,倒是有些意思,竟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是要考究众人的天文地理知识么。若是其他的人,对此可能会一知半解,胡答一通,但这个题目对他来说,却是简单的很了,不过他真要较真,跟对方说得太明白,对方只怕也会认为全是荒诞无稽之言,看来还是胡说八道一通敷衍过去就是了。
策问题也只是五分,答对答错都无伤大雅,他没有在意,继续看下面的重点,一篇文赋的题目。
“蜘蛛结网,于树之枝。大风忽起,吹落其丝。蜘蛛勿惰,一再营之。人而不勉,不如蜘蛛。”
“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物固有所然,物因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同样的,列出了几句圣人之言,要求选取其中一句或几句,做一篇文赋,体裁不限,可以是议论文,散文,或者诗赋。
这文赋的题目,选材还是很广泛的,有儒家之言,有道家之言,有法家之言,墨家之言等等,而且辞意浅显,便于从不同角度铺陈推演.。
这应该算是一道简单的题目,看来刘朝宗并不想太过刁难大家。不过事情也有两面性,题目简单,大家都能做,但要想做好,做出新意,脱颖而出,就不是这么容易了。
大略看过题目之后,江云觉得,选取其中一两句,作一篇还算过得去的文赋,以他的才学并不是难事,不过要成虫形文章,则也没有必然的把握。
而且他知道,他现在得罪了王璇,即使写成虫形文章,在这竞争激烈的百里挑一的县试中,也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必然把握。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一定要写成虫形文章,而且还要上佳,让那王璇有心黜落也下不了手,否则只是平平的文章,在那王璇有心打压之下,是半点机会也没有可能的。
他没有在这里多想,而是翻到前头,打算先把贴经题,墨义题,策问这些题目做了再说,至于这篇文赋和那首试帖诗,还是留在后面最后磨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