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定势(1 / 2)

加入书签

 田忌站出来反驳昭常,其实大家也都猜到了田忌八成是赞同景舍的意见。</p>

昭常也知道,但是他没有就此作罢,反而站出来反驳道:“商洛道困乏,淮泗富庶,若是用淮泗换商洛道,只怕是大亏特亏啊!”</p>

昭常的话很巧妙的把战略问题转换成了经济问题,淮泗商业发达、农业繁荣,再看商洛道,秦国本来就穷,这块地又是被秦国当做前出基地,没有建设,那是穷中之穷,贼看见了都得放两百块钱去的地方。</p>

用一个支撑楚国经济和农业的淮泗来换贼看见都得感慨自己生活富裕的商洛道,值么?</p>

昭常的话很精,精在哪,就是他已经假定了若是开战,齐国必定会拿下淮泗、而楚国只能拿下商洛道。若是一般人要反驳,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顺着他的这个前提说下去,大概率就是说商洛道战略地位比淮泗重要云云。而在这个前提之下,昭常能够从经济方面从容进行反驳,并且立于不败之地。</p>

昭常很聪明,很精明。熊槐却发觉了昭常的这个小伎俩,微笑着等待着下面大臣反驳他</p>

我说过,他这话一般人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顺着他这个前提说下去。</p>

可是在场的重臣,哪个是一般人?一般人能进这个大殿?连熊槐都看得出来,景舍田忌这些老怪物能看不出来?他们是一般人?</p>

“大夫荒谬,”说话的是景舍,一直沉默的他看到了熊槐的微笑,也露出了微笑,“为何大夫肯定淮泗一定会丢?齐国若攻我楚国,首当其冲便是宋国,宋国厉兵秣马多年,齐国若真要攻,岂能顺利?老臣估摸着,齐国拿下宋国,我军也差不多把秦国打废了。”</p>

“大司马为何如此肯定齐军不能拿下宋国?为何如此肯定能击败秦军?秦军河西多次大败魏军,陉山之战秦军也是我军首要之敌,如此强悍之军大司马如此轻视?”昭常继续反驳。</p>

精明的人,很快就发现了景舍的破绽。特别是最后两句话,既然你说我假定的淮泗必丢不成立,那你景舍的必胜秦国能成立?</p>

“所以我军才要将重心放在秦国。”景舍道。</p>

景舍一句话给昭常干沉默了。</p>

刚刚那番话的漏洞其实就是景舍故意放出来让昭常抓住的,为的就是引出这句话。</p>

将重心放在秦国,不就是为了在未来打秦国、解决这个后顾之忧的时候一定能够打赢么?</p>

随后抓住昭常沉默的机会,景舍继续道:“我国与齐国之间有泗上十二诸侯和宋国,可是我国与秦国之间,只有一道武关。我军虽取武关,可是武关能抵挡秦军百世么?我军既能取之,秦军一定拿不下?若是想压制秦军、打残秦军,我军必须要推进至秦军心腹之敌蓝田,如此才可保我西部无虞!臣以为,攻商洛道难,那我军便步步为营,一面筑城防守吸引秦军反扑,一面不断蚕食秦军城池,同时依托营寨消耗秦军兵力以及士气,压缩其活动空间,逼迫秦军同我军决战,届时我军后背有数百营寨作为依托,两侧又有高山,兵力、士气超于秦军,可一战而定秦国!”</p>

景舍的分析让熊槐想到了历史上宋朝对付西夏的战略。</p>

在经历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一系列大败后,宋朝开始改变策略,对西北边防进行了调整,将陕西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分别以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为统帅。此时韩琦的战略思想已转变,基本上与范仲淹相同。他和范仲淹“日夜计议”,针对夏以骑兵为主的情况,设计了防中有攻的塞堡策略,在加强边境防御能力的同时,准备进取宋夏边界上西夏控制的战略要地横山(今陕西西北部山脉,横亘于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市县)。其作战指导是:于鄜延、环庆、泾原路各选“步兵一万,骑兵三千”,“观贼之隙,使三军互掠于横山。降者纳质厚赏,各令安土;拒者并兵急击,必破其族。假若鄜延一军先出,贼必大举来应,我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勿与之战。不越旬日,彼自困敝,势将溃归;则我复出环庆之军,彼必再点兵而来,即又有泾原之师,乘间而入,使贼奔命不暇,部落携怨。我则兵势自振,如宥、绥二州,金汤(今陕西吴起东南)、白豹(今吴起南)、折姜(今宁夏同心东南)等寨,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远,救援不及,又我以坚城守之,以精兵临之,彼既乐其土,复逼以威,必须(然)归附以图自安。三二年间,山界可以尽取”。</p>

景舍的筑城步步紧逼的想法跟范仲淹的以防为主,防中有攻的战略思想很像。</p>

我就在商洛道修建城池堡垒吸引作为前进基地,你秦国能坐的住?你只要敢来,我就龟缩城中,借助城池消耗你。你啃不下来想撤退,我就继续往前修,你敢来我就消耗你,你不来我就修。不仅可以消耗你的兵力,还能保护退路不被断。一旦你兵力和士气被消磨的差不多,我就跟你打决战。你不敢打决战,那我就继续修,修到咸阳去。</p>

可以说,景舍这招很精明很精明,可能需要的时间久了些,但是确实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最适合商洛道这种狭窄地形的办法。</p>

深得熊槐之心。</p>

见众人没有异议,熊槐又道:“那便在宛城囤积建材、民夫,以待日后用兵!”</p>

这时,昭睢上前说道:“大王,令尹还未归来,若是匆匆定下此等国之重事,只怕不妥。”</p>

熊槐愣了一下,这么重要的事,若是作为令尹的昭阳不知情,难免会心生怨恨。</p>

“既之如此,那便等令尹回来再议吧。”熊槐摆摆手。</p>

“大王英明。”</p>

(本章完)</p>

ps:提到了宋朝,这里就说一下宋朝吧。</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